《西厢记》“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柳永的《雨霖铃》中与此句类似的词句是: ? 。(2分)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2分) 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2分)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2分)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2分)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20分) 都江堰 余秋雨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悟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前不久我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上面的头衔只印了“土木工程师”,我立即追想到了李冰。 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然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他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他没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将会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将有大半充作军粮。他只知道,这个人种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继,命令自己的儿子作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三个石人已经损坏,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出土的石像现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14.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对李冰是怎样评价的?(6分) (1) (2) (3) 15.“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作者在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6分) (1) (2分) (2) (4分) 16.第四段作者写自己“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上面的头衔只印‘土木工程师’,立即追想到了李冰。”作者产生这种联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17.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作者写都江堰,赞颂了都江堰的倡修者李冰;呼唤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即当官就是人民的公仆,只有实实在在为人民办事,才会受到人民的赞扬。 B.“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作者在这里采用拟人的手法,赞颂都江堰将不断造福于后人。 C.作者借一位现代诗人的诗句“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赞扬李冰忠于职守,至死不变的情怀。 D.作者“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表明了李冰的精神和政治取向将代代相传。 六、语言运用(14分) 18.按要求,把下面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6分) ①《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②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③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⑴以《红楼梦》为主语 ⑵以曹雪芹为主语 19.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用一个精炼而深刻的语句总结寓意。(不超过20个字)(4分) “告诉我一片雪花的重量。”一只知更鸟问一只野鸽。野鸽回答道:“微不足道。”“那么让我来讲一个不平常的故事,”知更鸟说道,“我飞落在一棵冷杉的树枝上,紧挨着树干,这时候下雪了,小瓣小瓣的雪花缓缓降落。我无事可做,于是就数飘落在我栖息的树枝上的雪花,确切的数字是141254。当有一片你所讲的微不足道的雪花落在树枝上的时候,树枝折断了。”说完,知更鸟便飞走了。鸽子沉思了一会儿,自言自语道:“兴许只差一个人的力量,和平就会来临。” 20.依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填空。(4分) 北大教授张颐武在谈论时尚时说道:“时尚就是比普通人的生活快半步。”那么快一步叫什么,慢一步又叫什么呢?请分别用一个双音词来说明。 快一步叫 ,慢一步叫 。 七、作文(10分) 21.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引述了一项英国科学家进行的实验:科学家在许多同时生长的南瓜上加上质量不同的砝码,有的几克,有的几十克,有的几百克,有的几千克,其中一个南瓜压得最多,从最初的几克逐步加压,到它成熟时已经加到了几百斤。科学家把这些加压的成熟了的南瓜摘下来,试着用刀把它们剖开,看它们的质地有什么不同,别的南瓜随着手起刀落迎刃而开,而那只承受压力最大的南瓜却把刀弹开了,把斧头也弹开了,最后只好用电锯把它们锯开。测验的数据令人难以置信,这只南瓜果肉的强度竟然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 于丹说,这其实是一个“生命的实验”,面对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实验结果,“在当今社会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我们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吗?”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写出作文大纲,字数不少于100字。 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分,句意1分) 12.(8分)(1)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1分。关键词:秋景、萧瑟)。本词所写“雁啼红叶天”烘托的是深秋时节,雁归人不归,游子怀乡辗转反侧的愁思(2分。关键词:深秋、人不归、怀乡、辗转难眠);杜牧《山行》则用春天的“二月花”来比枫叶,一扫常见的凄凉暗淡,透露出欣喜昂扬之情。(1分。关键词:欣喜、昂扬) (2)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而是借景抒情,情景相生(1分。关键词: 情景相生,借景抒情)。借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的深沉乡思做了出色表达。而六、语言运用(14分) 18.(6分)①《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②曹雪芹是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19.(4分)例一:坚持不懈的点滴积累方能出成果。 例二:量变到一定程度总会产生质变。 20. (4分) 前卫(新潮、先锋);落伍(滞后、落后) 七、小作文(10分) 脱、尚书刘肃和侍郎李简一起去。三个人到了邢州,同心协力地治理,清除贪官,革灭豪强,流亡在外的百姓又都回来了,不到一个月,人口增加了十倍。因为这件事,忽必烈更加看重儒生,任用他们当官,这都是从张文谦开始的。 辛亥年,宪宗即位。文谦和秉忠屡次把当时应该放在首位的事务说给忽必烈听,忽必烈都一一照做。忽必烈征讨大理国,国主高祥违抗命令,杀了忽必烈的信使逃亡而去。忽必烈大怒,将要屠杀城中百姓。文谦和秉忠、姚枢进谏说:“杀了使者、违抗命令的是高祥啊,这不是百姓的罪过,请您原谅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理的百姓靠他们的话全部存活下来。己未年,忽必烈带领军队攻打南宋,文谦和秉忠说:“大王的军队重在征讨,不在战斗,对南宋百姓应该一样用仁义对待,不能滥杀无辜。”忽必烈说:“希望大家一起遵守这样的诺言。”进入南宋境内以后,忽必烈分别命令各将领不要胡乱杀人,不要烧人房屋,所获得的俘虏全都放掉。 中统元年,忽必烈即位为元世祖,设立中书省,首先任命王文统为平章政事,张文谦为左丞相。张文谦帮助元世祖建立朝纲,讲解利害,把安抚国家、方便人民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元世祖的命令一出,天下就有太平的希望。但是王文统向来嫉妒贤能,朝中谋划商议的时候,屡次否定对方的意见,王文统积怨不能平息,张文谦急切请求出朝做官,世祖命令他凭左丞的身份做大名等行政区域的宣抚司事。临走的时候,张文谦对王文统说:“百姓困乏的日子很久了,况且又逢着大旱,不减免税赋,怎么能够抚慰百姓,从疾苦中获得重生的希望呢?”文统说:“皇上刚登上皇位,国家的费用只依仗税赋,如果再减免,凭什么供给皇上的用度呢?”张文谦说:“百姓富足了,皇上怎能不富足呢!等到时节和顺,年成丰足,再照常征收也不晚。”于是免除了通常赋税的十分之四,酒税的十分之二。 文谦早年跟从刘秉忠,深入地研究方术和算学;晚年和许衡交往,尤其精通儒家的义理。为人刚直明理,简朴持重,凡是向皇上陈述劝谏的,总是尧舜仁义之道。屡次触犯权臣和宠臣,但自己的进退得失,全不放在心上。家里只有藏书几万卷,尤其是把引荐贤良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因而受到当时舆论的称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