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德协进、石室蜀华高2011级2010年5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 共 30 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惊愕(è) 金钏(chuān) 巢穴(xué) 前合后偃(yǎn) B.熨帖(yùn) 煞尾(shā) 饿殍(piǎo) 晌午(shǎng) C.沽酒(gū) 埋怨(mán) 咂摸(zā) 汗涔涔(cén) D.谂知(shěn) 笑靥(yè) 筵席 (yàn) 伺机而动(c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烦躁 理屈词穷 灵犀 兵慌马乱 B.蛊惑 夙兴夜寐 踉跄 脍炙人口 C.拨擢 奄奄一息 对峙 杳无音信 D.盘桓 山青水秀 矜悯 风烛残年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D.开学伊始,教师应引导高一新生听好课、做好笔记、完成好课后作业,长此以往,定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B.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C.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D.节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节约钱财,更在于节约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有限资源,以保护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二、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5.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 )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7.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王室东迁后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因此,只好听任鲁国的统治者以“春秋”作为时代的称谓。 B.徐文提出商榷的意思是,即使“春秋”的命名与史书有关,也不能认定是以鲁国的国史命名,因为各国国史均名为“春秋”。 C.春秋时,周王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被破坏,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便失去存在的基础。 D.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权力的再分配、思想的解放使传统的历史年代学观点产生了一些变化。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幼聪敏,善记诵,与太保刘秉忠同学。世祖居潜邸,受邢州分地,秉忠荐文谦可用。岁丁未,忽必烈召见,应对称旨,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邢州当要冲,初分二千户为勋臣食邑,岁遣人监领,皆不知抚治,征求百出,民弗堪命。或诉于五府。文谦与秉忠言于世祖曰:“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于是乃选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往。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皆自文谦发之。 岁辛亥,宪宗即位。文谦与秉忠数以时务所当先者言于世祖,悉施行之。世祖征大理,国主高祥拒命,杀信使遁去。世祖怒,将屠其城。文谦与秉忠、姚枢谏曰:“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由是大理之民赖以全活。己未,世祖帅师伐宋,文谦与秉忠言:“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世祖曰:“期与卿等守此言。”既入宋境,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立中书省,首命王文统为平章政事,文谦为左丞。建立纲纪,讲明利病,以安国便民为务。诏令一出,天下有太平之望。而文统素忌谦,谟(mó计策,谋略)谋之际屡相可否,积不能平,文谦遽求出,诏以本官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临发,语文统曰:“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文统曰:“上新即位,国家经费止仰税赋,苟复减损,何以供给?”文谦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俟时和岁丰,取之未晚也。”于是蠲(juān免除)常赋什之四,商酒税什之二。 文谦蚤从刘秉忠,洞究术数;晚交许衡,尤粹于义理之学。为人刚明简重,几所陈于上前,莫非尧、舜仁义之道。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家惟藏书数万卷。尤以引荐人材为己任,时论益以是多之。 (《元史•张文谦传》)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B. 期与卿等守此言。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C. 皆自文谦发之。 非常之谋难于卒发。 D. 征求百出,民弗堪命。 众不能堪,抶而扑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是乃选近侍脱兀脱。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 所获生口悉纵之。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C. 尤以引荐人材为己任。 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D. 时论益以是多之。 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10.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张文谦少时聪明,记忆力好,和刘秉忠是同学,曾跟从他研究方术算学;晚年和许衡交好,精通儒家义理之学。 B.世祖由于张文谦和其他人的劝谏,收回了屠城的想法,大理的百姓和高祥才得以存活 下来。 C.张文谦宽仁爱民,在左丞离任之时还去劝说妒忌他的王文统在灾年要减缓赋税,到年成好时再正常征税。 D.张文谦为人刚直明理,简朴持重,总以尧舜仁义之道劝谏皇上;把引荐贤良人才作为 自己的责任,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第二卷(共70分) 四、(26分) 11.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家经费止仰税赋,苟复减损,何以供给? (4分)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分)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 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词中“雁啼红叶天”和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写了红叶,两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 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中任选 1题)(8分)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2分) 寄蜉蝣于天地, !(1分) 潦水尽而寒潭清, 。 ,访风景于崇阿。(2分) 秋水共长天一色。(1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