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福州三中2009—2010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文学的网络时代是否会导致作家群体的消失?作家在文学的纸媒时代中无疑是文学的最重要因素,甚至具有无上的权威,“作家中心论”既使文学得到充分发展,也导致了文学的重名不重实,因而中国文学史上也不断出现后世作者假借前世著名作家之名创作文学作品的现象。而在文学的网络时代,作家的权威性不断受到质疑,作家不再具有神圣的光环,而在网络上仅仅以“写手”的身份出现,“写手”的身份是多重性的,他们可能不再是专职的文学创作者,而有可能是教师、工人、公务员或从事其他各种职业;他们大多数时候是化名(网名)的,有时甚至是“无名”的,由于不受“名”的局限而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创造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这个群体可能在不久的未来逐渐显示出巨大潜力,他们将不再需要专业的培养机制来催生,也可能不再需要专业的机构予以养护,他们将诞生于民间、生活于民间并且服务于民间。文学在网络时代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文学,仅仅是作者、作品和读者等文学要素在网络时代的地位和形态发生了变化而已。
    文学并不是仅仅指那些写在纸上的语言艺术,文学的本性不在于纸张这种传播媒介,而在于用语言来虚构文学形象,以此来传递情感并达到审美状态。也就是说,文学不会在网络时代中消亡,但是文学会变化为各种不同的存在形式,甚至在博客、论坛、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等网络形式中也存在着文学的元素。有时甚至直接可以成为文学,例如博客中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具备精妙的语言艺术,传递了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并且蕴含了形而上的审美思考:虽然这些作品有时是真人真事,并未以语言虚构文学形象,但是他们塑造的形象更加真实、表达的情感更加真切、蕴含的形而上思考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因而毫无疑问地应当被纳入文学范畴。此外,文学从“孔门四科”之一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最后与西方的文学含义接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文学在网络时代出现各种不同的变化也将成为必然,我们也不必因其变化而断定文学的消亡。
    由此观之,网络时代的文学不可能消亡,但是在文学要素和表现形式等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才是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应该关注的核心,而不是仅仅纠缠于虚空的“网络文学”概念、或者纠结于缥缈的文学消亡论。只有如此,才能推进网络时代的文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9.下列关于“网络时代的文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
    A.“网络文学”这个名称是在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并且迅速侵入文学领域后出现的。
    B.文学发展至网络时代,作者的权威地位逐渐被取消,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每个人即可以是读者,也可以是作者。
    C.网络时代的作家群体具有巨大潜力,他们从专职的文学创作,走向民间、生活于民间并且服务于民间。
    D.网络时代的文学丰富多彩,是因为“写手”大多时候是化名有时甚至是“无名”而不受“名”的局限,具有更大想象空间。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或推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
    A.“作家中心论”导致文学重名不重实,有些作者假借前世著名作家之名创作作品,这阻碍了文学的发展。
    B.文学可以分为纸媒时代和网络时代,不同的时代,文学的表现形式会有许多的不同。
    C.博客中的优秀作品可以纳入文学范畴,有可能成为文学的经典。
    D.文学工作者只纠缠于虚空的“网络文学”概念或纠结于“文学消亡论”,无助于网络时代文学更快更好的发展。
    11.“网络时代的文学不可能消亡”,能支持这个结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5分)
    五、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2—14题。(14分)
    幸福一小时
    远远地站在那所大学门前,一直给工友神侃这是“我的大学”的杨小一心里怵怵的。舍不得花钱坐公交车的他,足足走了两个小时才到。虽然前些日子落了场雪,路面打滑,嘴里哈着白腾腾的雾气,但他的全身都热呼呼的。
    其实小一来这座城市主要是想看看自己当年最想上的大学是啥样子。那所大学是他几年来天南海北打工的精神支柱。
    扛了三个月的水泥沙包,在工友们一再请求下,包工头给每人发了50元零用钱。小一用30元在街头三轮车上买到一件棉衣。那天下午,他休了半天工,要穿着新衣服去看“我的大学”。
    那所大学太气派了!那高楼、那道路、那残存些许落雪的绿草坪、那些仍然苍翠的大树,都让小一充满自豪。我的娘啊,这就是“我的大学”!
    “干什么的?说你呢!”
    呵斥声把美滋滋算盘着回去如何向工友们炫耀的小一吓了一跳,离大门十来米远保安就冲他喊。还真负责,瞧,“我的大学”连门口保安都比别的地方负责。毕竟心里有点怵,他磨磨蹭蹭过去,掏出平时自己都不舍得吸的烟递过去,怯怯地说,想进校园看看。保安乜斜了一眼他手里的烟,并没有接,“哼”了一声,说:“不行,学校是能乱看的?”
    说了许多好话,最后杨小一不得不郑重地表示:到这座城市打工就是为了能来看看“我的大学”。保安突然笑出一句:“你的大学?”
    话说到这儿,小一的脸由红变成青紫。失望至极的他决然转身,仅仅走了两三步,寻思着,就这样走了?不行。再次面对学校,他发现学校西墙外是农田,突然喜上眉梢。
    他要沿校园外墙走一圈。墙外的农田里有积雪,一踩两脚泥。他顾不得许多,仰着脖颈,脚尖点地行走,目光贪婪地尽可能伸向一人多高的围墙里面:高耸的教学楼、笔直的大道、幽静的小树林……
    树丛阻挡了视线,小一急匆匆往前小跑,突然发现了围墙上的一个缺口,想都没想,他就从那儿跳了进去。“咚”的一声,躺在地上的小一全身泥水,原来缺口里侧是一片低洼,一滑一摔,疼得他叫出了声。望一眼斜西的太阳,他咬着牙急急地爬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向不远处的水泥大道。没想到,刚接近路边,正好有个保安迎上来问:你怎么回事?小一忙说,我跳墙进来,只想看看学校,没别的意思……
    听他这么说,回过神儿的保安上去就扭住了他,一句也不听他解释。在保安室里,他那狼狈样显然被当成了贼,两手抱头蹲在墙角,裤带也被抽去。几人轮番审讯,说他如果再不老实就交给派出所。半个多小时也没审出什么,保安们对他放行了,并警告他不许再来,若再抓住,就怎么怎么样。
    一名保安带他走向大门。此时的杨小一觉得很美气,虽然受了罪,却能亲自走在校园里,幸福啊!望着学生们谈笑着从身边经过,他想,如果当年不是爹有病,家里没有钱,或许他就跟这些学生们一样。但此念头转瞬即逝,他如饥似渴地东张西望,教学楼、餐厅、实验楼、足球场、湖水……恨不得把这些都装进自己眼里。他很满足,“我的大学”比想象得还漂亮。
    直到保安说一直走、快点出去,他才注意到学校大门就在前方路口。
    恋恋不舍地站在大门口,禁不住回头望了一眼,刚走过的笔直的大道上已不见了那个带他出来的保安的影子。
    习惯性看看手表,小一嘴角泛起笑意,心说,虽然不到一个小时,却能亲自走在校园里,幸福啊!
    大门口还是原来那个门卫,他一眼就认出了小一,责问:你没登记怎么进去的?瞧你身上咋回事?一看你就不是好人。门卫大声召唤同伴,杨小一又一次双手抱头蹲在保安室的墙角。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三次详细描写了杨小一分别在校门口、校园外墙和校内看到的“我的大学”的情景,如此细致的环境描写意在突出体现杨柳小一对心中的大学的向往与留恋。
    B.本文多次写到校园的保安。保安贯穿全文,杨小一的校园游是在保安的监督下完成的,保安起到了见证人的作用,保安是本文的重要线索人物。
    C.“虽然前些日子落了场雪,路面打滑,嘴里哈着白腾腾的雾气,但他的全身都热呼呼的。”文章开头这样写,是为下文杨小一跳墙进校园却全然不顾寒冷埋下伏笔,体现杨小一看看“我的大学”的决心。
    D.“小一的脸由红变成青紫”。杨小一的脸“变成青紫”是因为不能进入校园而失望至极和自己的真情告白被保安蔑视、讥笑所造成的窘迫、羞辱和伤害。
    E.为了能够看看“我的大学”,杨小一付出了许多,包括到这座城市打工,包括忍受门卫的不公平待遇等等,这些过程让人心酸,与杨小一的心理形成巨大的反差,鲜明的对比。
    13.杨小一是个圆形人物,请从文中的叙述描写中,概括杨小一的性格特点。(5分)
    (提示:分点回答,不必分析)
    14.请结合小说内容,以“幸福是……”的答题方式,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
    I卷
    1.D(A、稗(bòi )宫野史;鞭挞(tò);C亟(jí)待ks5u
    2.D(A烁—铄;B,侧—恻;C讫—迄)
    3.B(草率:着重指在过短的时间内草草地了事,不细致、粗枝大叶。可以说“草率从事”。
    轻率:着重指不慎重,随随便便。常用来形容说话、行动以及对人的态度。
    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变幻:指无规则地改变,令人捉摸不定。
    耸人听闻:是出于某种目的,有意夸大或捏造事实而使人震惊;
    骇人听闻: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4.B
    5.C(“花间派”词人鼻祖)
    6.A(B遽,突然C幸,希望D尤,怨恨)
    7.B(A这样;……的样子C表反问;表揣测D而且;尚且)
    8.C(C项意动,其余名词活用动词)
    9.D(例句宾语前置。A遂取(彼)以来,省略句,B判断句,C状语后置倒装句)
    10.D“若甚怜焉”应该翻译为“好象很爱惜百姓”
    11.B.周瑜故意在群英会上佯醉,假装泄露机密,诱使蒋干偷了假书信。
    E.弟弟的死没有给葛朗台多大震动,他只是气恼地想:“亏我兄弟想得出来,把儿子送给我。我可没钱给他!”葛朗台决定打发查理去印度,要做得自己不花一个子儿。
    12.(1)虽九死其犹未悔(2)画船听雨眠(3)密雨余侵薜荔墙(4)一一风荷举(5)人恒爱之
    13.揭示了小城人的麻木、残忍和愚昧。/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和戕害。/揭示了国民性中的愚昧、落后、精神麻木。
    14.通过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表现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
    15.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义而产生的。集义养气,要持之以恒,做每一件事都合乎义。这样才能养成浩然之气。
    16.①欧也妮母女在欣赏查理离开赠给欧也妮的梳妆匣;②葛朗台一看见金匣子就猛扑上去,举刀要撬下匣子上的金子;③欧也妮央求父亲不要损坏匣子,葛朗台无动于衷;④欧也妮拿起一把刀子以死相挟;⑤母亲被吓晕过去,葛朗台才放弃动金匣子。
    17.评分标准(略)
    1.B 劝说
    2.B(③称赞郭子仪⑤体恤百姓⑥清明廉洁)
    3.D(应是段太尉的女婿接受了财物)
    4.(1)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副元帅难道亏待你们了吗?为什么要用变乱来败坏郭家的名声?”
    (2)撕破衣裳包扎伤口,亲手敷上良药,早晚亲自给农夫喂食物,然后自己才吃。
    [文言文译文]
    段太尉刚任泾州刺史的时候,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驻扎在蒲州。郭子仪的儿子郭晞任尚书,兼任行营节度使,驻扎在邠州,放纵士兵横行不法。邠地懒惰、贪婪、凶残、邪恶之人,大都用财物行贿,把自己的名字混进军队里,就可以胡作非为。官吏不能干涉。邠宁节度使白教德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忧虑不敢说。太尉从泾州把有关情况禀告邠宁节度使衙门,希望能商议此事。到了节度使衙门就对白孝德说:“皇上把老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见老百姓被暴徒伤害,依然安闲自在,如果引起大乱,怎么办?”白孝德说:“愿听从您的指教。”太尉说:“现在不忍心老百姓没有敌人侵扰而遭杀害,以乱天子边地安危之事。您若任命我担任都虞侯,我能替您制止骚乱,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白孝德就按太尉的请求任命他为都虞候。
    段太尉暂任都虞候一个月后,郭晞手下的十兵十七人入城拿酒,又用刀刺伤了酿酒的技工,打坏了酿洒的器皿,酒流入沟中。太尉布置士兵去逮捕了这十七人,把他们的头都砍下来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城门外。郭晞全营士兵大肆喧哗,全国披上铠甲。白孝德大为震惊恐慌,太尉回答说:“不要紧!请让我到营中去劝说。“白孝德派几十个人跟随太尉,太尉全都把他们辞退了。他解下佩刀,挑选了一个年老而跛脚的牵马,来到郭晞门下。营内全副武装的士兵冲了出来,全都惊愕了。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副元帅的难道亏待你们了吗?为什么要用变乱来败坏郭家的名声?替我禀告郭尚书,请他出来听我解释。” 郭晞出来见太尉,太尉说:“副元帅功勋充满天地之间,应当力求全始全终。大乱从您军中产生,人们都会说您倚仗副元帅,不管束士兵,这样一来,那么郭家的功名还能保存多少呢?”话没说完,郭晞一再拜谢说:“有幸蒙您用大道理来教导我,恩惠很大,我愿意带领全军听从您的命令。”第二天一早,同至白孝德住所,道歉说自己无能,请求允许改正错误。从这以后邠州没有发生祸乱。
    在此以前,太尉在泾州担任营田官。泾州大将焦令谌夺取民田,占为已有,多达几十顷,租给农夫耕种,说:“到谷子成熟时,一半归我。”这一年大旱,田野草都不生,(焦令谌)催逼得更厉害,(农夫)无法偿还,就告到太尉那里。太尉写了判决书,语言很是谦和,派人求见并通知焦令谌。令谌大怒,将农夫叫了去说:“我难道怕段某吗?怎么竟敢说我!”拿判决书铺在农夫背上,用大杖打了他二十杖,农夫快死了,将他抬至太尉衙门的庭院,太尉大哭,立即亲自取水洗去农夫身上的血污,撕破自己的衣裳,包扎农夫的伤口,亲手敷上良药,早晚亲自先给农夫喂食物,然后自己才吃。将自己的坐骑卖掉,买谷子代农夫偿还地租,不让那农夫知道。
    等到太尉自泾州节度使被征召为司农卿时,告诫他的的亲属:“经过岐州时,朱泚可能会赠送财物,千万不要接受财物。”待过歧州时,朱泚坚决要赠送大绫三百匹,太尉女婿韦晤坚决拒绝,而得不到同意。到了京都,太尉大发脾气说:“你们果真没有听我的话!但是终究不能将这些东西放在我们家里。”就把这三百匹大绫送到司农卿官府治事大堂,安放在梁木上面。朱泚谋反以后,太尉被杀,官吏将“栖木梁上”之事告诉了朱泚,朱泚让人将大绫取下来一看,只见原来封条上的标志都还保存着。
    5.B
    6.虚写景,实写“鸣筝”,写出筝曲的激越,弹筝人的忘情。/“岭色千重”是从视觉上感受筝曲,“万重雨”是从听觉上感受筝曲,这里用了通感的手法。/
    7.B(以武王文王为例说明取他国之土要看民众的态度)
    8.孟子不是一概反对战争,他强调战争要符合人民的利益。他还认为战争取胜不是靠天意,而是决定民心的向背。
    [《孟子》选段译文]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打了下来,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占取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占取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占取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占取它。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王就是这样。占取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占取。古代也有人这么做过,文王就是这样。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筐装着食物,用壶盛着酒水,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用意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而欢迎他人了。”
    9.C(不是“作家群体”,而是“写手”身份出现的群体)
    10.A(原文说“‘作家中心论’既使文学得到充分发展,也导致了文学的重名不重实”)
    11.①语言虚构、情感传递、审美价值等文学的本性不变②各种不同的网络形式存在着文学的元素③作者、作品和读者等文学要素还存在④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是一种必然
    12.B、C
    13.(1)纯朴(2)诚实(3)执着(4)向上(5)节俭(6)勤劳(7)孝顺(8)怯懦(9)老实(10)自卑
    14.幸福是精神的满足/幸福是愿望的实现/幸福是美好的想象/幸福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追求到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