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暮阴阳催短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 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这一思考也带一些禅的意味。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对于自然规律,人总是明知故违,不去顺从。古代帝王去炼长生不老丹就是典型。而植物则不,尤其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不是动物学家,不谙鸟类的生死规律,但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我说的是自然死亡、弃身明眼处。连麻雀都如是,我甚疑惑,它们是怎样处理自己后事的呢?或者说生死更替的呢? ⑤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就是到了百年之后,也要讲阔气讲排场。我每到兵马俑发掘处,就感到浑身不自在,替那些帝王将相脸红。他们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是可悲的心态。 ⑥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还没有柏油路,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作家毕淑敏动情地对我说,她从未见到如此美妙的河水,这哪里是什么河水,简直就是流动中的碧玉。 ⑦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已是这里的主色调,尤其变红的槭树漫山遍野地灿烂在那里,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金黄和火红都退到了一山的朦胧里。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⑧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⑨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⑩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17.文章开头说:“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这一思考也带一些禅的意味。”结合全文,作者有哪些“禅的意味”的“思考”?请分条简要概括。(6分) 18.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6分) (1)文章描写红叶,作者为什么在⑥段写到小河,在⑦段写到水鹿?(3分) (2)在⑨段文章说:“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灰”和“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3分) 19.文章②段和⑧段都写到了钟声,两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在内容的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6分) 六、 (13分) 19.选出下列名著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两项(4分) ( ) A.佗曰:“某有一法: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操大怒曰:“汝要杀孤耶!”曹操的头疼病复发,华佗提出了要想根治就要打开头颅的治病方案。曹操担心他是要谋害自己而不同意,华佗以关羽刮骨疗毒为例劝说曹操,曹操认定华佗是来为关羽报仇的,于是杀了他。(《三国演义》) B.《红楼梦》中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光点是他的叛逆性格,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薛宝钗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红楼梦》) C.“绞刑架让我厌恶的程度还远远不如你呢。”当克洛德最后一次在绞刑架前让爱斯美拉达选择时,虽然爱斯美拉达非常想活下去,但面对克洛德的求爱,她作了上述回答。(《巴黎圣母院》) D.堂•吉诃德说:“在征险方面你还是外行。他们是巨人。如果你害怕了,就靠边站,我去同他们展开殊死的搏斗。”堂吉诃德第一次出游,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郊野里的三四十架风车当作一群巨人。他不顾桑丘的劝阻,向第一架风车扑去,用长枪刺进了风车的翅翼,刚好这时起了一阵风,那风车将他连人带马都摔了出去。(《堂吉诃德》) E.《家》中的觉新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再出门……觉慧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婉转的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原来他得知梅从宜宾回省城来了。(《家》) 20.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请用一个熟语概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2分) 答: (2)孔子提倡仁爱,却不同意“以德报怨”而主张“以直报怨”,谈谈你对这一主张的理解和看法。(3分) 答: 21. 阅读下面材料,用一个单句概括出主要信息。(不超过15字)(4分) 语文教育有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语文”给学生以“真”,“人格语文”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语文”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小小介词“被”,伴随着一个个看似荒谬的搭配,不经意间,迅速蹿红网络与主流媒体,并日渐铺陈至人们的日常生活。“被”现象的共同点是:当事人并非按自己意愿去履行或完成某事,而是被别人强加造成了某种事实。放在“被”字后面的行为或状态,有的是人们情愿的,比如很多人都希望“被爱”、“被关心”;有的是人们不情愿的,比如家长无视子女的兴趣爱好,休息日强迫子女参加各种培训班,人们将其戏称为“被学习”;有的是人们难以接受的“被自愿”、“被捐款”…… ——细想想,连“被爱”“被关心”有时候也会变得很辛苦…… “被××”,昨天有,今天有,明天一定还会有。在“被”的作用下,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扮演着各种角色,感受着生活的甜蜜、酸楚、痛苦,当然还有激励、振奋、希望…… 请围绕生活中的“被”现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萍乡市高二语文期末考试答案 一、1.C(A诡谲(jué) 桎梏(gù) B布衾(qīn)深中肯綮(qìng) D风靡(mǐ) 戏谑(xuè)) 2.B(A精粹 B修葺 聒噪 D言讫 罄竹难书) 3.C 4.D(A搭配不当“建设”改为“建立”。B项句式杂糅,应去掉“为目的”或把“旨在”改为“以”。 C项不合逻辑。“男女项目”“团体项目”“各单项”概念交叉,不能并列,改为“再一次说明中国队不论是男子抑或是女子,团体还是单项都有长足的进步。) 5.A 二6. C(非“降低”,而是“提高”;“绿色新政”与“减排额度”政策也非等同。) 7.C(无中生有) 8.D(A项应为“金融危机之后”;另“形成了”应为“正在逐步形成”,已然未然错位。B项偷换概念。C项扩大概念,非“新能源”而是“太阳能”,后两个分句条件错误。) 三、9.D(“属”通“嘱”,托付。) 10.C 11.B 12.A 四、13.⑴敌寇来了由我负责,不必劳苦你们。(宾语前置1分,大意1分。) ⑵于是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心意去对待他们,用处置盗贼的刑法去处置他们。(状语后置1分;省略句1分;绳:处置1分;大意1分。) ⑶至于说到超出法律之外任意胡来,用权势胁迫平民百姓,我不忍心做。(若夫:至于说到1分;劫:胁迫1分;为:做1分。) 14. ⑴写梧桐不甘凋谢,在秋风中振作精神,表达了作者面对秋天不伤感,自勉自励的情怀。(2分)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 ⑵通常表达落寞、寂寥、孤独、凄婉的悲愁情怀,对生命凋谢的伤感。(2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等。(2分,一句即可) 15.(6分)(1)目眇眇兮愁予(2)忽到庞公栖隐处(3)迷花倚石忽已暝 (4)天涯霜雪霁寒宥(5)雕栏玉砌应犹在(6)弃掷逦迤 五、16.①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②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就能天人合一。③自然万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④人非万物之灵,人要顺从生与死的自然规律。(答一点1分,两点3分,答3点即可给6分) 17.(1)作者写到小河,衬托二郎山环境的优美,为后文进一步描写红叶作铺垫。作者写到小鹿,突出树木花草的清香,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衬托”“铺垫”“突出”“表现”等各1分,共3分,答对三点即可)(2)“灰”是指山风刮起后,作者对红叶的命运的担忧和忧郁。“红”是指意识到躺了一山的落叶完成的是生命的仪式的交接,作者心中的坦然和释然。(能答出“担忧和忧郁”到“坦然和释然”的感情变化过程即可得分,共3分) 18.(1)②段的钟声是红螺寺里传出的钟声,是实写;⑧段的钟声是作者的幻觉,是虚写。(3分)(2)②段的钟声是以实写实,主要是衬托京郊的静默和红叶飘落过程中的庄严的场面,⑧段的钟声是以虚写虚,借梦中的幻觉虚写红叶在山风中的飘落过程。(3分) 六、19.选BE(B“薛宝钗”应是“史湘云”,E觉新与觉慧两者位置应互换。) 20.(1)严于律己,宽以待人(1分,仅答“严于律己”不给分。) (2)赞同孔子的观点。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是一种美德,但不应当用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别人的过失,而应该以公正、正直的原则正确对待有负于你的人和事。 不赞同孔子的观点。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 [可以赞同(以“原则”为关键点),也可以不赞同(以“感化”为关键点),言之成理即可给3分。] 21.语文教给学生真善美 七、22.参照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