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露脸/露天 创伤∕重创敌军 孤寂/呱呱而泣 B.伺机∕伺候 模仿∕装模作样 干练∕外强中干 C.长堤∕提防 薄弱/ 日薄西山 当做/长歌当哭 D.栈桥∕饯别 盘桓∕残垣断壁 陨落∕殒身不恤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汶川地震是可怕的,几秒钟之前仍旧美丽而安宁的城市顷刻之间分崩离析,这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地震破坏。 B.你尽管放心,你的困难,也就是我的困难。今后,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C.面对频起的矿难,我们需要的是反思检讨,勇担责任,而不是一味地文过饰非和讳言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D.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惟妙惟肖,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鉴于美、日等国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纷纷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应尽快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以应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 B.即将建成的沪杭高速铁路,将会大大提高列车的运行速度、载货量和乘客人数,进一步缓解沪杭间的交通运输压力。 C.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心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D.受电影《2012》渲染的世界末日情绪影响,美国一名实业家正在打造一种号称可抵挡里氏10级强地震或核生化袭击的地堡。 4.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另写两句话,使之意境和谐(4分) 欣赏大海,自然会在大海的浩瀚中找到开阔和豁达;欣赏蓝天,自然会在蓝天的辽阔中拓宽视野和胸襟; ▲ ,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三个关键词语。(3分) 南航发文通知,从2010年5月1日(出票日期)起,调整中国境内始发的中国内地与台湾航线的燃油附加征收标准,由每航段140元人民币,调整为每航段170元人民币。此前国航已宣布自2010年4月18日(出票日期)起,将国航此航段燃油附加费上调至170元人民币。此外,国航自2010年5月1日起,还将对中国大陆往返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蒙古,以及中国大陆始发至美国航线燃油费做小幅上调。 另外,国外航空公司也在近日纷纷上调了燃油附加费:4月16日(以出票日期)起,大韩航空公司从中国始发至美洲、中东、欧洲、大洋洲等长航线燃油附加费调整为单程700元;4月22日(以出票日期)起,达美航空从中国始发至美国航线燃油附加费调整为单程600元。 ▲ ▲ ▲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①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注]①涴(wò):沾污。 6.对下列句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 讯:审问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借给 7.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 (3分)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②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④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且已招认,但薛奎却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避免了冤狱。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民伕,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民伕赔偿损失。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果断下令严处,杀一儆百,达到了警示的目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3分) 译文: ▲ (2)臣事君鲜有克终者。(3分) 译文: ▲ (3)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3分) 译文: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 桑 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 (2) ▲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3) ▲ , ▲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4)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5)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 。(《报任安书》)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陈情表》) (7)天行健, ▲ 。《周易》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古典之殇(节选) ①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鹤唳”、“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一种草本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茂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树起了一座纪念碑。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②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那“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她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③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④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字根、词条、年代、人名、事件、“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些信息。 ⑤这些细节和感受,这样的联想与发言,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能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难道不比空洞的广告宣传更感人更有力? ⑥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矗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⑦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须知,最好的教育,一定来源于“感动”——生命美学的“震颤”和“流泪”! 12.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6分) 答:(1)说“她是丰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 (3分) (2)说“更是殇碑”是因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 (3分) 13.第②段中,作者说:“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通览全文,“精神疫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5分) 答: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4.第③段中谈到“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从全文看,作者谈到的现代社会的“无知与粗暴”有哪些具体表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古典之殇”中的“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中内容进行探究。(6分)[来源:高考资源网ZXXK]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读经典可改变气质 ①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需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和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 ②选择什么书来读,不是毫无讲究。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养成而言,无论哪一行业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来读一读,这就是本民族的那些文化经典。 ③我国是世界上主要“文明体国家”之一,文化典籍多。但是作为一般阅读而不是从事专业研究,需要读、应该读、可能读的经典,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多。哲学,无非是先秦时期的诸子,而且主要是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等,都可以暂时不读,甚至孟子,也不一定全部都读。但汉代的《礼记》里有两篇著作,却不能不读:一是《中庸》,一是《大学》。当然宋明儒者的书,还是要读一些的,特别是朱熹、王阳明的著作。朱熹把《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合为“四子书”,并精心注释,成为传统社会流传最广的儒家经典。 ④史学方面,文史从业人员讲究“前四史”,即《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志》。一般阅读,光读《史记》就可以。如嫌篇幅大,可选取其中的《传》和《本纪》阅读。文学方面,《诗经》《楚辞》不可不选择一些来读。《楚辞》可选屈原的《离骚》,《诗经》不可忽略《小雅》。另外晋的陶渊明,唐的李白、杜甫的诗,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宋的苏东坡、黄庭坚、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元的关汉卿、王实甫,明的汤显祖及《三国》《水浒》,清的《红楼梦》等,都是不能不读的。汉代王充写的《论衡》,是一部奇特的书,读起来会打开你的思想,而不会被传统所束缚。还有清末民初以来20世纪文史大家的著作,不少都堪称经典,如严复、章太炎、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陈寅恪、马一浮等人的书,如果不读,未免太可惜。20世纪学术大师的著作,实际上是通向中国古代经典的桥梁,由他们进入古代经典,也许是“终南捷径”。至于道家,老庄足矣。佛学可读《弘明集》《广弘明集》《出三藏记集》,获得佛学的可靠知识,《坛经》《金刚经》《心经》则能够引导进入佛理的信仰层面。 ⑤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然而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不知不觉地改变人的气质。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