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鹧鸪(zhè ɡū) 荻(dí)花 浣(huàn)女 垝垣(yuán) B. 訇(hōng)然 蛤(há)蟆 纶(lún)巾 蕙茝(chǎi) C.惘(wǎng)然 长嗟(jiē) 赁(lìng)屋 俟我城隅(yú) D.玉簟(diàn) 幽咽(yè) 供养(gòng) 六国互丧(sā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玷辱 玉彻 提词 良晨美景 安然无恙 B.拮据 矜持 催眉 凭心而论 天高地迥 C.拂拭 迟顿 舞榭 哀声叹气 兼听则明 D.鞭苔 狭隘 葳蕤 日薄夕山 防微杜渐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秋天,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噩噩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B.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C.现当代作家中,巴金的散文风格热情坦诚,孙犁的真中见美,睿智幽默,周涛的气势磅礴,飞扬跋扈,值得我们认真品味。 D.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焕然冰释。 4.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王夫之在《董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人笔下的“¬¬¬¬¬__________”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典型。 ②我们演讲是往往先说一番幽默风趣的“闲话”,以激发听众兴趣,为与听 众的交流营造良好的环境____________。 ③荒山造林,既能生产木材,又能保持水土,是___________的事。 A.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气氛 两全其美 B.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气氛 一举两得 C.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氛围 一举两得 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氛围 两全其美 5.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B、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C、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D、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把文化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创新训练提前到中学教育阶段,已是人们的共识,创新教育不仅要尊重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要更加重视人自身的发展规律。 B.由于一至五号“神舟”无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C.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D.一百年前,一位虽还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何处是江南 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止一处而已。“江南”在上文提到开元二十一年时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已处于边缘。而浙东(今浙东,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降,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 7.下列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江南”得名很古,早在先秦就已问世,所以可称最为奇妙的地名。 B.“江南”是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代表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岭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则简称为“江南”。 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只是把江南的雅称还原为古称。 B.唐人在南北对比中发现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的落差。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 D.贞观十道最初是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已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正因为唐太宗在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中明显地抱有地域成见,所以他遭到了大臣的批评。 B.扬州地处长江以北,但富庶繁华,当时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视作地道的江南。 C.安史之乱后方镇的数目大为增加,因而“江南东道”的管辖范围较玄宗时已有所缩小。 D.如果唐朝人不敏感于吴越之间的区别,那么当时的两浙之地都可以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上皇赐张良娣七宝鞍,李泌言于上曰:“今四海分崩,当以简约示人,良娣不宜乘此。请撤其珠玉付府库,以俟有战功者赏之。”良娣自阁中言曰:“乡里之旧,何至于是!”上曰:“先生为社稷计也。”遂命撤之。建宁王倓泣于廊下,声闻于上。上惊,召问之,对曰:“臣比忧祸未已,今陛下从谏如流,不日当见陛下迎上皇回长安,是以喜极而悲耳。”良娣由是恶李泌及倓。 上从容与泌语及李林甫,欲敕诸将克长安,发其冢,焚骨扬灰,泌曰:“陛下方定天下,奈何仇死者!彼枯骨何知,徒示圣德之不弘耳。且今方从贼者皆陛下之仇也。若闻此举, 恐阻其自新之心。”上不悦,曰:“此贼昔日百方危朕,当是时朕弗保朝夕。朕之全,特恃天耳。林甫亦恶卿,但未及害卿而死耳。奈何矜之!”对曰:“臣岂不知!上皇有天下向五十年,太平娱乐,一朝失意,远处巴蜀。南方地恶,上皇春秋高,闻陛下此敕,意必以为用韦妃之故,内惭不怿。万一感愤成疾, 是陛下以天下之大不能安群亲。”言未毕,上流涕被面,降阶,仰天拜曰:“朕不及此,是天使先生言之也!”遂抱泌颈泣不已。 (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上皇,指唐玄宗。 张良娣,唐肃宗宠妃。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以俭约示人 表现给……看 B. 奈何矜之 矜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