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高级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2分)(24%)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勋绶shòu 蹩脚bié 脚踝huái 毗陵pí 宅邸zhái dǐ B.窒息zhì 古冢zǒng 揩拭kāi 游弋yè 凛冽lǐnliè C.雪橇qiāo 戏谑 xuè 奶酪luò 卷帙chì 忐忑tǎntè D.麇集mí 不啻chì 地窖jiào 趿拉jí 腼腆miǎntiǎn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累卵/累积 供求/供品 孱头/孱弱 B.龟裂/龟兹 削发/削价 执拗/拗口 C.蒙难/蒙骗 角落/角逐 里巷/巷战 D.一撮毛/撮合 扛鼎/扛枪 起哄/哄抢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尽的,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种 ▲ 的编码办法。 (2)他合掌向朱阿 ▲ 说:“朱阿,不要杀死我的小羊,你只打死他,千万别打死我的羊。你瞄准点。” (3)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 ▲ 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4)人们开始 ▲ 起丹柯来,说他年轻没有经验,不会把他们领到哪儿去的。 A.荒诞/乞求/慎重/报怨 B.荒谬/祈求/慎重/抱怨 C.荒诞/祈求/郑重/抱怨 D.荒谬/乞求/郑重/报怨 4.下列出自课文的句子,没有错别字且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我想把它付之一举,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穷无尽,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B.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至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闲云野鹤罢了。 C.这一大群猎人便蜂涌到一个同他们几乎素昧平生的独身地主的庄园里投宿,庄园的住宅里亮起了灯笼、腊烛、油灯,由家人举着走出来迎接这帮不熟之客。 D.不管在哪里,栗树越长越稠密,膘肥体壮的公牛和大腹便便的母牛就越多,它们走在陡峭的山坡上简直不知道往哪里迈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由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健全,措施不到位,致使一些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碑碣、遗址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B.国家质检总局8日晚再次发布公告,扩大禁止从日本进口农产品的品种和产地范围,进一步加强检验检疫监管,确保日本福岛核电事故不会对我国的环境及境内公众的健康造成危害。 C.称为“超级癌症”的艾滋病,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致人过早殒命,而且高额的医疗费用,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延缓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 D.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的力量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6.下列对小说艺术及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桥边的老人》采取的是“有限视角”,由“我”来作为故事里的一个人物,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但“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不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这样就避免了作者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更多的是在“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 B.《牲畜林》中的“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而这正是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为了保持小说的线性结构,作者还运用了延迟法,让各种动物自由登台表演,使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了一边。 C.小说的主题同一般的文章一样,越鲜明越好。“主题鲜明”是衡量一篇好小说的重要标准,而且一篇好的小说主题也是唯一的。如《丹柯》就是通过写丹柯率领族人穿越黑森林,因受到人们无端的抱怨和责难,最后不得不剖腹取心,引领人们走出黑森林的感人故事,热情讴歌了丹柯义无反顾的勇气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及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D.小说主张把情感包裹于扎实的内容中,交由人物之口去说或由情节的自然发展去显露。《山羊兹拉特》就是通过阿隆卖羊未成的经历的叙述,不仅将悲悯的目光投向困难中的人,更把关怀的温情给了绝境中依然忠心耿耿的纯洁的山羊。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贺直哉,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作品有《清兵卫与葫芦》和长篇小说《暗夜行路》等。 B.伯尔,德国小说家。后期的创作从批判战争转为批判战后的西德社会,关注“小人物”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悲惨遭遇,表现他们的痛苦彷徨,揭露和批判战后西德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在桥边》就是这样的作品。 C.意大利的卡尔维诺、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和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被称为“作家们的作家”,卡尔维诺是个具有童话气质的作家,作品中常有异想天开的奇趣,如:《牲畜林》;博尔赫斯被称为“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作品常有扑朔迷离而神秘奇幻的艺术特色,如:《小径分叉的花园》;马尔克斯则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常将幻想与现实巧妙结合,如:《百年孤独》等。 D.《沙之书》作者卡夫卡是挪威小说家,他对现代人孤独、迷茫的生存图景的描述取得了巨大成功,被尊为西方现代小说的开创者。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和长篇小说《城堡》等。 ●阅读《清兵卫与葫芦》选段,完成8~9题。 清兵卫的父亲与客人就谈到了葫芦。 “今年春天开评品会时,有人拿出了马琴的葫芦来做参考品,那才是出色的呢。”清兵卫的父亲说了。 “是一个很大的葫芦吧。” “又大又长。” 听见这样的话,清兵卫偷偷地发笑。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了看——他不知道马琴是什么人——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 “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 听了这话父亲就圆睁着眼呵叱: “什么话,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 清兵卫沉默了。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 “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过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 “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他喘着气: “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有出息的孩子”!他父亲还说:“象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 古董店的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往校役一推: “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 “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老板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象平白无故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 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老板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8.“贴着人物写”就是按着人物自身的生活逻辑和情感走向去刻画其性格,这就要有细节。请找出下列对细节的分析错误的一项( ) A.清兵卫竟然在后街“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的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上发现了一个很普通的但他却非常喜欢的葫芦,可以看出其有一定的艺术天赋,因为就是这个普通的葫芦后来竟卖到了六百块。 B.他“急匆匆跑回家”拿钱,“一会儿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终于买下后,甚至带到学校里在课堂上“偷偷地磨擦”,可以看出其对葫芦的痴迷程度。 C.耳听父亲和客人对马琴的葫芦的夸奖,清兵卫“偷偷地发笑”并插嘴进行否定,反映出他作为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天真、率直的一面。 D.在遭受了父亲的呵斥后,“清兵卫沉默了”,可以看出他有坚持己见、不愿屈服的个性, 即便后来他面对父亲的粗暴砸葫芦,也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表明他已不怕长辈们的粗暴干涉,所以后来他又喜欢上了绘画。 9.以下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知视角或称上帝俯瞰,它使得读者对线索、发展、结局都了如指掌,文中的父亲、教员乃至清兵卫自己都不知道可贵的天赋被扼杀了,而读者知道。这正加强了悲剧力量。 B.选段中清兵卫热衷的葫芦与教员喜好的武士道分别象征了自然、美、和谐和无个性、无人性、压抑个性的强权。而宕开一笔以嘲讽的笔调介绍教员则增添了故事的悲剧意味。 C.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卖到六百块。作者写这一情节的用意是肯定清兵卫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并以此反衬教员和父亲的无知与粗暴,激起读者对美好天性被扼杀的痛心和愤慨。 D.小说的结尾说“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这样戛然而止,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表明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暗示着清兵卫对绘画的爱好,也将会遭到与喜爱葫芦一样的命运,进一步突出了主题。 ●阅读宋代苏辙的《孟德传》,完成10~12题。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①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②、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③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④,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⑤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注释】①神勇之退卒:神勇营的逃兵。②利:同“痢”。③候者:哨兵。④自告者:自首的人。⑤物:这里指众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恤:体恤。 B.凡猛兽类能识人气 类:大都,大抵。 C.张公安道适知秦州 适:恰好。 D.德自分死矣 分:意料,料想。 11.下列各组,全都表现孟德勇敢的一项( ) ①以其衣易一刀十饼。 ②惟山之深者往焉。 ③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④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⑤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⑥今孟德其中无所顾。 A.① ② ④B.② ④ ⑥ C.② ③ ⑥ D.④ ⑤ 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少年时就有山林之志,强烈的愿望终使他从军队逃脱,抛离妻儿,只身进山。两 年里九死一生,后来在商州被抓,知府宋孝孙准他复员为民。 B.作者认为孟德是一个有道之人,因为他“无所顾”,而“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所以不 是“有所慕”就是“有所畏”,唯唯诺诺,苟存于世。 C.苏辙坚持认为人应有浩然之气,在他早年的作品《上枢密韩太尉书》中就有详细的表述。 《孟德传》中赞扬的“无所顾”精神,就是“浩然之气”的表现。 D.文章前面叙事,后段议论。叙事生动,遭遇猛兽部分的描述尤为扣人心弦;议论深刻, 将孟德与“世之君子”对照起来,尤有哲理意蕴。 二.读科技文《让人体也能发电》,完成13~16题(共4小题,每题3分)(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能源问题显得愈加突出起来。如今,一些科学家已经开始把课题转向人体能的开发利用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