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荆州中学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B.周平王迁都洛邑是放弃了祖宗基业,导致东周名存实亡。
    C.举齐、晋迁都之例,说明即使是在强盛的时候迁都,国家也会衰亡。
    D.周平王如果不迁都,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秦国就没有称霸的机会了。 
    四、(24分)
    1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3分)
    (2)今夫富民之家,所以遗其子孙者,田宅而已。(3分)
    (3)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之强,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 (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夕 清 泛
    (宋)武衍
    弄月吹箫过石湖,冷香摇荡碧芙蕖①。
    贪寻旧日鸥边②宿,露湿船头数轴书。
    【注】①芙蕖:荷花。②鸥边:指隐居。
    (1)诗的一、二句所写秋夜“清泛”的情景是怎样的?赏析“摇荡”一词。(3分)
    答:
    (2)联系全诗,说说诗中“贪”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
    答:
    15.填空。(8分)
    (1)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云无心以出岫,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4)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6)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7)《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作者是 。
    (8)李白的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夫子是 。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默 秋
    ①早年的湖南原本是保守闭塞之地,在洋务运动中却突然开风气之先,兴学、办报、开矿、建工厂,这得益于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陈宝箴有个助手,也就是他的儿子陈三立,父子俩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原因是他们在湖南率先变法。
    ②父亲陈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在陈寅恪13岁时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自小博闻强记,打下坚实旧学基础的陈寅恪,因此并行不悖地接受了西方文化。
    ③后来陈寅恪因病从日本回国,考入复旦公学,这是上海的一所新式学堂,相当于现在的高中。陈寅恪成绩优秀,掌握了德语、法语。两年后的1909年,陈寅恪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父亲陈三立赶到上海,送别陈寅恪。他把父辈两代人变法图强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④陈寅恪在德国读书,都没有要学分。人家上课他跑去听,听了做笔记,他自己注册的是印度学系,他就在那儿自己读书,没事去听课,完全是一种文人求学,有点像中国传统的游学。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不求博士文凭的陈寅恪,却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⑤13年的游学,陈寅恪在浩瀚的西方学术中发现了什么?他在自己的发现中又确立了怎样的专攻方向呢?他一心向西学,但没想到的是,他从西方带回来的竟是东方学。
    ⑥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跟当时中国地位低下的现实完全相反,跟国内批判传统文化、打倒孔家店也完全不一样。他后来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应“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就是以这样一种感受作为基础的。
    ⑦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但他从不满足,仅梵文一项,就先后学了10年。当时中国学术正处在逐渐走向国际学界这样一个转轨的时候,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⑧1932年夏,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陈寅恪应系主任之邀出考题。不料他出的题目非常简单。考题除了一篇命题作文,最奇怪的是只要求考生对个对子,而对子的上联,又仅有三个字:“孙行者”。陈寅恪拟定的标准答案是“王引之”、“祖冲之”。一个名叫周祖谟的考生,给“孙行者”对出的下联是“胡适之”,用的是当时最时髦的人物胡适的名字,十分有趣,出乎陈寅恪的预料。
    ⑨用“对对子”这样的文字游戏,来作为堂堂清华大学的招生试题,当时很多人还是难以理解,也有人误以为这是以旧学的看家本领向新文化挑战。其实,陈寅恪自有他的一番深意。当时很多学者都并不清楚真正的中国语文的特色在什么地方,陈寅恪觉得用对对子这个方法,其实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中国传统语文的真正特色,尤其是跟印欧语系的区别在哪里。陈寅恪关注的是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对民族传统语文充满自信。
    16.陈寅恪为什么要“用‘对对子’这样的文字游戏,来作为堂堂清华大学的招生试题”?(4分)
    答:
    17.从全文看,陈寅恪的“踽踽独行”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4分)
    答:
    18.简要概括陈寅恪的言行表现了他哪些性格特点。(5分)
    答:
    19.说说⑤~⑦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5分)
    答:
    六、(12分)
    20.下面每组词语都与你学过的课文有关,请你任选一组,写一段话。(4分)
    要求: (1)四个词语必须用到;(2)切合文意;(3)语言通顺,不超过50字。
    (1)沈从文 边城 翠翠 纯朴
    (2)林冲 山神庙 陆虞候 反抗
    (3)别里科夫 学校 华连卡 套子
    (4)史铁生 地坛 母亲 唤醒
    答:
    21. 为下面一段文字提取4个关键词。(不超过14个字)(4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不仅在当时处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垄断地位,而且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绵延不绝、未曾“断裂”的文明,其中一个关键性因素便在于当时汉族士族阶层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自汉末魏晋以降,中国社会处于不断的内部分裂与动乱状态,特别是为时长久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昔日作为华夏文明核心地域的中原及汉族王朝政治中心的都城,自然失去了其文化中心地位,而散居各地的世家大族特别是其中的文化士族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要传承者。
    22.许多优秀的诗歌,语言不仅形象凝练,而且含蓄隽永,饱含哲理。比如苏轼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包含这样的哲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得到的结论不一样;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阅读下面的诗句,用简明的语言说明其中的哲理(任选两题)。(4分)
    ①“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清•顾嗣协)
    包含的哲理是:
    ②“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
    包含的哲理是:
    ③“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唐•杜荀鹤)
    包含的哲理是: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赢家在常人停止的地方多走一步;在常人放弃之时多坚持一回。”也有人说:“只要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的确,在人类大社会、人生大舞台上,多走一步的结果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请以“多走一步”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自定立意,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