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中学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精髓(suí) 门槛(kǎn) 锱铢必较(zī zhū) 牛羊咻咻(xiū) B. 亵渎(xiè) 谛听(dì) 一蹴而就(jiù) 混沌含融(dùn) C. 坍塌(tān) 窠臼(kē) 得鱼忘筌(quán) 眉眼颦蹙(píng cù) D. 付梓(zǐ) 砧板(zhēn) 喋喋不休(dié) 酩酊大醉(mǐng dǐng) 2.下列各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将毕生心血贯注在金钱之中的葛朗台注定要下地狱,恬退隐忍的欧也妮将上天堂;葛氏要女儿到那边交帐的梦想在巴尔扎克看来只是天方夜谭! B.春风得意的才子难免娇揉造作,遗恨书简;命运多桀的骚客往往文思泉涌,流芳汗青:“文章憎命达”诚乃真知卓见。 C.诸葛之智让人五体头地,林冲之力让人相形见拙,曹霑之才让人甘败下风……如果巨人们把我们90后挤压成侏儒,我们何以乘势而上,标柄千古? D.对于李甲,我们大可不必瞋目大怒,针贬诅咒。扪心自问,既使在今天,能义无反顾地与十娘结为伉俪的“阿尔芒”(《茶花女》男主人公)式的男子何尝不是寥若辰星呢?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年一遇的旱灾黯淡了澜沧江畔蝴蝶的斑斓,折损了香格里拉醉人的风情,但如果款爷们施以援手,相濡以沫,那么,灾区百姓将不会焦虑干渴,泪眼婆娑。 B.中国农民从阿Q到陈奂生,从打工族到富翁圈,一路走来,登堂入室,高歌猛进,创造了一个个沈万三式的发家传奇。 C.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创作的小说《城市与狗》《绿房子》《酒吧长谈》后来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实至名归,他于201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D.十二五期间,湖北将投资12万亿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消息一经传出,便有人预言有“九头鸟”之称的湖北佬一定会风生水起,平步青云。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网络作为全新的知识载体,正在引领一场阅读的变革。一项调查数据显示:1997至2008年我国互联网由起步到飞速发展,十年左右网民由62万增至2.9亿多。 B.《远山的月亮》创作原型是沈阳市一位身患重病的在校大学生的真实经历,着重反映了贫困大学生群体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社会各界关心扶助贫困大学生的感人事迹。 C.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经济过热,房地产泡沫给刚起步的北海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这座城市到处是看得到的烂尾楼和看不到的巨大债务。 D.陈水扁在台湾第六届“立委”选举中败北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选民担心他的“台独”行为会使海峡局势升级的结果。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一个面对新闻专业学生关于“范长江是谁”的知识测验,有学生回答:范长江是小品演员,并且不止一个学生这么回答。看到这样的笑话,我感到悲哀。 B.他在会议上强调,这些资源将在近期内加速评估,“必须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矿产资源‘大瓶颈’、‘大制约’的严峻局面。” C.2月6日下午,中南海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名人:建筑工人、乡村医生、出租车司机……应温总理的邀请,12位基层代表走进国务院第一会议室。 D.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循环经济”是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经济活动中的有限资源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高效率或无浪费地使用资源的一种生产方式。具体地说,“循环经济”就是在满足经济学的收益大于成本原则的基础上,在再生产过程中利用生态学原理,将上一生产过程或工序所产生的废弃物,转变为下一生产过程或工序的投入品,以使资源得到最充分地利用,同时尽可能少地产生或不产生对环境有害的废弃物的一种生产方式。要特别指出的是,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虽然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但其本质却是“经济”,更确切地说,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必须满足“收益大于成本”的经济性原则;否则,资源的循环利用就不可能实现。 然而,国内外对“循环经济”范畴的众多定义及其内容的理解,却大都放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上面,“经济”内容或被忽略或被置于极其次要的地位。这种情况是不符合市场经济下的循环经济本质的。因为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选择,就是看它是否能够满足“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则,如果不能被满足,就会被淘汰。 我们知道,以今天的技术水平,已经可以做到将几乎所有的有形资源加以回收利用的程度。如从技术条件说, 完全可以做到将各种燃烧气体中产生大气酸雨的“硫”的排放量减到零,但无论技术多么发达的国家或企业的实际排放都没有做到这点。也就是说,技术能力与实际排放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原因就是“零”排放的技术使用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的“经济性”要求, 所以暂时还没有被人类利用。这是因为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存在着极其明显的边际成本递增倾向,如将煤炭燃烧排放气体的脱硫量由90%提高到95%,那么成本将上升一倍以上;要在此基础上再提高2个百分点,则成本的增加又需要一倍以上;而要达到100%的脱硫,则成本会成为天文数字。 因此,那些被利用过的资源或废弃物是否能够重新被利用,从而资源循环是否能够实现,取决于它们的回收与使用成本是否小于新资源的获得与使用成本、是否在社会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否则,循环经济不仅不能实现,甚至原有的循环经济也会因此而转变为非循环经济。如东方的传统农业就是一种典型的循环经济,几乎没有任何废弃物的产生,但它们最终却被非循环的石化农业取代。原因就是各种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效益低于资源非循环利用的石化农业,以致原来作为农业肥料和有机物投入的各种废弃物成为污染环境的元凶。由此说明,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利益,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资源循环的技术,只有在它能够带来比非资源循环技术更大的经济效益时,才会被采用。现在一些地区正由石化农业向生态农业回归,就是因为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使得后者在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因此“循环经济”的真实含义,是资源的再利用必须做到“经济循环”,而不是人们传统理解的“循环经济”。 (摘编自柳杨青、杨文进《产业演进中的循环经济》) 6.下列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循环经济是以满足经济学的收益大于成本原则为基础的,“经济”是其本质。 B.循环经济利用生态学原理,最充分地利用资源,其主要内容是资源的循环利用。 C.循环经济因为在再生产过程中利用了生态学原理,就能满足收益大于成本原则。 D.循环经济是资源的再利用必须做到“经济循环”,注重社会生产的成本与效益。 7.下列对“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利益,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循环经济”内容的理解,主要应放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上面,“经济”内容处于次要地位。 B.当废弃物被重新利用的回收与使用成本小于新资源的获得与使用成本时,循环经济才可能实现。 C.东方的传统农业因其对各种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效益低,使得它最终被非循环的石化农业取代。 D.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使得生态农业在经济上更有竞争力,一些地区正由石化农业向生态农业回归。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的技术水平可以把所有的有形资源都加以回收利用,如煤炭燃烧可以100%的脱硫。 B.要实现“硫”的零排放的成本太高,因此人类暂时还不会利用“零”排放的技术。 C.资源循环的技术只要能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高效率或无浪费地使用资源,就会被采用。 D.石化农业比东方的传统农业更满足“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则,是典型的循环经济。 9.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无法满足“收益大于成本”原则而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会被市场淘汰。 B.因为废弃物的回收存在着边际成本递增倾向,所以要求企业执行环保标准是不恰当的行为。 C.人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使得一些典型的循环经济被取代,这也就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 D.循环经济对资源的最充分利用使其具有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必将取代其它非循环经济。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论 周 东 迁 [宋]苏轼 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之,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 苏子曰: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自平王至于亡,非有大无道者也。周灵王之神圣,诸侯服享,然终以不振,则东迁之过也。昔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成王、周公复增营之。周公既没,盖君陈、毕公更居焉,以重王室而已,非有意于迁也。周公欲葬成周,而成王葬之毕,此岂有意于迁哉? 今夫富民之家,所以遗其子孙者,田宅而已。不幸而有败,至于乞假以生可也,然终不敢议田宅。今平王举文、武、成、康之业,而大弃之,此一败而鬻田宅者也。夏、商之王,皆五六百年,其先王之德,无以过周,而后王之败,亦不减周幽、厉,然至于桀、纣而后亡。其未亡也,天下宗之,不如东周之名存而实亡也。是何也?则不鬻田宅之效也。 盘庚之迁也,复殷之旧也。古公迁于岐,方是时,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岂所难哉?卫文公东徙渡河,恃齐而存耳。齐迁临淄,晋迁于绛、于新田,皆其盛时,非有所畏也。其余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 春秋之时,楚大饥,群蛮叛之,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孤高。蒍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于是乎以秦人、巴人灭庸,而楚始大。苏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灰烬。温峤欲迁都豫章,三吴之豪欲迁会稽,将从之矣,独王导不可,曰:“金陵,王者之都也。且北寇方强,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望实皆丧矣。”乃不果迁,而晋复安。贤哉导也,可谓能定大事矣。嗟夫,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之强,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收丰镐之遗民,而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势临东诸侯,齐、晋虽强,未敢贰也,而秦何自霸哉! 吾故曰: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 缪:通“谬”,错误 B.至于乞假以生可也 假:借,贷 C.恃齐而存耳 恃:依靠 D.修文、武、成、康之政 修:修改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说明周平王不应该“东迁”的一组是( ) ①周灵王之神圣,诸侯服享,然终以不振 ②举文、武、成、康之业,而大弃之,此一败而鬻田宅者也 ③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 ④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 ⑤金陵,王者之都也 ⑥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之强,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 A.①②④ B. ②③⑥ C. ①④⑤ D. ③⑤⑥ 12.下列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王、周公虽然重视洛邑,但是都没有迁都洛邑的打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