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在二战的将帅中,我最尊崇的人就是艾森豪威尔。凭着自己咄咄逼人的“战绩”,他成为一名五星上将,并且做了两届的美国总统。他的战绩之一,就是我面前的这片庞大的墓地,这样的战绩是多么的让人撕心裂肺啊!走在这样的墓地中,艾森豪威尔的光环在我心中黯淡了一圈,虽然我知道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将军!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和平的来临就是伴随着这样一个又一个沉重的代价!然而我们并不珍惜无数人用鲜血换来的和平,这世界的局部战争从来就没有止息过,我们战胜了法西斯,可我们一直没有战胜我们内心的贪婪和愚蠢! ⑤诺曼底登陆距今已有六十年了。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日子,在六月六日的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将莅,临诺曼底,祭奠他们长眠在这里的士兵。所以,诺曼底一带的公路正在为迎接这两国的领导人而加紧重修着。诺曼底一带旅馆的房价,也因此而提前几个月就开始了暴涨。当布什与布莱尔沿着平坦的道路畅通无阻地抵达这片墓地时,我相信这些越来越被世人所遗忘的战士的墓碑前会有鲜花覆盖着,庄严的祭奠的礼炮也会隆隆地响起。只是谁知他们带着怎样的情怀来到这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举动,将会使他们的政治天平中,又增加一个砝码! ⑥诺曼底的那片海域很美,可在我的眼里,它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苍凉的海岸!那飞起飞落的鸟,那飘来荡去的云,那在微风中摇曳着的松柏,那一望无际的墓碑,都在轻声诉说着一段已被我们逐渐遗忘着的历史,如果我们在阳光下看到了阴影,请不要惊诧,因为阴影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 ⑦我想起了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就任美国第34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他说:“在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中,我们已经走了多远?我们是否正在接近光明,接近所有人类都应享有自由和平的一天?还是另一个黑暗的暗幕正在向我们逼近?”也许在他任职的四年中,他深深体会到了这样的黑暗仍然存在,所以他在1957年连任时又强调:“愿自由之光,普照一切黑暗的角落,燃起明亮的火焰,直到最终黑暗消失为止!” ⑧黑暗消失了吗? ⑨愿这样的墓葬能像火炬一样,照亮人间还残存的黑暗;让人类的光明,能像诺曼底的海水一样,汪洋澎湃,势不可挡!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本文通过对60年后重访诺曼底的描写,引发联想,对历史作出深刻思考,声讨希特勒、墨索里尼和艾森豪威尔,表达出了作者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对未来世界和平的向往。 B.纵观全文,作者始终站在一个人道主义者的视角,给那段特殊的历史进行了人性化的注释,并将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深深地融入文章。 C. 作者认为,为了维护和平而牺牲,生命的意义是伟大而崇高的。然而,真实的存在的生命更具诗意,更值得关怀。因而我们要彻底拒绝战争。 D. 第③段结尾处一连串的问话,层层推进,增强语势,意在凸显作者对阵亡战士的深切怀念。 E. 文章引用艾森豪威尔的就职演说,再次强调了人类没有远离战争,时时面临战争的威胁,表达了对和平的热切渴盼。 17. “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8.作者为什么说诺曼底海岸是“最苍凉的海岸”?(6分) 五、作文(70分) 阅读下列一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儿时,只要听到一声妈妈的呼唤,就破涕为笑了。 青年时,只要听到一声恋人的呼唤,就转愁为喜了。 中年时,只要听到一声儿女的呼唤,就苦累全消了。 老年时,只要听到一声孙儿的呼唤,就返老还童了。 在人生之路的跋涉中,这一声声的呼唤是春天的鲜花,是夏天的清泉,是秋天的果实,是冬天的炉火,是一支最甜美的歌,是一首最动人的诗。 人的一生中又何止是有亲人的“呼唤”,整个社会又何尝不时时处处回荡着“呼唤”的声音,呼唤真情,呼唤公正,呼唤和平……。请以“呼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字数不少于800字;字迹端正清晰。 参考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45分) 1.默写名篇名句。(6分) ⑴卷起千堆雪。 ⑵气吞万里如虎。 ⑶明星荧荧, ⑷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⑸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⑹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文言字词。(10分) ⑴信:确实 ⑵委:卸落 ⑶被:遭受 ⑷举:攻占 ⑸速:招致 ⑹原:推究 ⑺克:能 ⑻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⑼字:养育 ⑽比:等到 3.D(遗留、留传) 4.B(A并列/修饰;B取消句子独立性;C把/因为;D比/从) 5.A(A名作状;B名作动;C名作动;D意动) 6.C(A被动句;B宾语前置;C判断句;D介词结构后置,或说状语后置) 7.A(“对于此等义举心有余而力不足”、“由子孙代替他实现理想”的说法错误。) 8.⑴据此(看来),是隐藏君上的赏赐呢,还是彰明君上的赏赐呢? (4分,关键词:隐、彰各1分,句式1分,句子通顺1分) ⑵(我)又欣赏晏子的仁爱有等级差别,说话有先后次序。(3分,关键词:爱、次各1分,句子通顺1分) 9.上片叙写词人与友人在大好春光中一同游览赏春(2分);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伤感、怅恨之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2分)。 10.这三句话将别情融于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体现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以乐景写哀情“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达的却是惜别伤感的心情,花开的越艳越美,心情就越伤感。(3分,答对一点即可) 11.(1)捉人 复活节 (2)蓬风 12.C D (C.聂赫留多夫在第二次探监提出结婚想法后,才了解自己对玛斯洛娃的全部罪孽。D. 查理没有叫德•格拉森向欧也妮求助,格拉森自己写信告知欧也妮。) 13.葛朗台发现女儿把金币全送给查理(1分),他惩罚女儿只能吃干面包和清水(1分)。当他了解到被气病的太太去世,女儿就可继承遗产,葛朗台决定与女儿和好(1分),在他抢夺金梳妆盒时(1分),太太晕死过去(1分),葛朗台吓得立即与女儿讲和。 14.D(“认为怀有这种观念的人将自取灭亡”错误,是说仅有的一点仁心都将失去,不是说人本身将灭亡。)(3分)。 15.仁德之心(仁心、“仁”)是为人之本(1分);积极修身,努力进取,不断扩展发扬自己的仁德之心。(4分)。 16.A、D.(作者没有声讨艾森豪威尔。问话意在追问致使他们丧失生命的罪魁祸首。) 17.当和平要以战争换取,以流血乃至牺牲生命为代价,(1分)这时人的生命已遭践踏,和平环境已遭破坏。(1分)所以我们只有彻底拒绝战争,才能真正拥有和平。(1分) 18.诺曼底海岸也是一片墓地,埋葬着成千上万诺曼底登陆战中阵亡的年轻士兵。(2分)而这些战士壮烈牺牲的悲壮历史已渐渐被人遗忘。(2分)人们没有珍惜和平,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仍被践踏,局部战争从来就没有止息过。(2分) 附:《义田记》参考译文 范文正公,苏州人。生平喜欢以财物助人,选择那些亲近而贫穷、疏远而贤良的人,都给以救济。当他显贵的时候,买了靠近城市而且常年丰收的田约千亩,叫做义田,用来供养、救济全族的人。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都有供养、补贴。选择家族中年长而又贤明的人掌管这件事,按时管理义田的支出和收入。每天供给吃的,每人一升米;每年供给穿的,每人一匹绢绸。嫁女的给五十千钱;再嫁的给三十千钱;娶妻的给三十千钱,再娶的给十五千钱。葬的跟再嫁的补贴数目一样,葬小孩的给十千钱。族人聚居在一起接受供给的共九十人,从每年的收入中,供给稻谷八百斛。用千亩田的收入,供给聚居的族人,绰绰有余,并且没有穷尽的时候。退职回家的等待缺额的人,可以享受供给;出去做官的,便停止供给。这就是他举办义田的大概情况。 起初,范文正公尚未显贵的时候,就曾有志举办义田,由于力量达不到,耽搁了二十年。后来,他做了陕西路的大帅,接着参与了国家的大政,于是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死了以后,后世的子孙继续他办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舍的遗志,就像他活着的时候一样。他虽然官位高俸禄厚,但是贫穷一生;他死的时候,连殡殓的衣服也没有,子女没有钱给他办理丧事;他只是把布施穷人和养活族人的义举,传给子孙罢了。 从前,晏平仲坐的是破败的车辆,驾的是瘦弱的马匹。陈桓子说:“你这是隐藏君上给予的赏赐啊!”晏子说:“我自从显贵到现在,父亲这一族人,出外没有不乘坐车辆的;母亲这一族人没有不丰衣足食的;妻子这一族人,没有挨冻受饿的;齐国等着我的救济生火做饭的士人,有三百多人。据此(看来),算是隐藏君上的赏赐呢,还是彰明君上的赏赐呢?”于是齐侯拿起晏子的酒杯,罚桓子喝酒。我曾经仰慕晏子的好仁,齐侯的知贤,以及桓子的服义。又欣赏晏子的仁爱有等级差别,说话有先后次序:先是父族,次是母族,再次是妻族,然后才说到疏远而贤良的人。孟子说:“亲爱亲族,因而能够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能够爱惜万物。”晏子是接近这一点的。现在看范文正公设置义田的办法,比晏子高明;他规划得长远、全面,似乎还要胜过晏子。 唉,世上久居三公爵位,享受万钟俸禄的人,他们官府宅第的雄伟,车辆服饰的华丽,声色女乐的繁盛,妻室子女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人享受罢了;但同族的人连他的门也不能进的,难道少吗?何况对于疏远的贤人呢?三公爵位之下是卿、大夫、士,他们享受着公家的供给,奉养优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人享受罢了;而同族的人,拿着壶瓢讨饭,以至饿死在沟渠中的,又难道少吗?何况是对于其他的人呢?这些人都是文正公的罪人啊! 文正公的忠义满朝廷,事业的成就满边疆,功名满天下,后世一定有史官来书写他,我可以不必记述了。只是推崇它的义举,因而把他写下来,以遗留在世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