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一中2010—2011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第一学段考试试卷 语文选修(诸子散文欣赏)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45分) 1.默写名篇名句。(6分) 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 ⑵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妆镜也;(杜牧《阿房宫赋》) ⑷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⑸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词。(10分) ⑴信造化之尤物也 信: ⑵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 ⑶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 ⑷戍卒叫,函谷举 举: ⑸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 ⑹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 ⑺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克: ⑻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 诸: ⑼字而幼孩 字: ⑽比去,以手阖门 比: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22分) 义 田 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仕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三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既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即晏婴]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族之人瓢囊为沟中饥者,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略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养济群族之人 济:救助 B.仕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俟:等待 C.殁之日,身无以为敛 敛:通“殓” D.遗其子而已 遗:赠送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择其亲而贫/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B.公之未贵显也/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C.惟以施贫活族之义/以吾一日长乎尔 D.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5.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岸土赤而壁立 A.日食人一升 B.岁衣人一缣 C.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D.独高其义 6.下列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是皆公之罪人也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故不我若也 C.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D.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记述了北宋名臣范仲淹乐善好施、救济族中穷人的事迹。范仲淹存有购置“义田”的志向三十年,但终其一生贫穷,对于此等义举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得把“施贫活族”精神传给子孙,由子孙代替他实现理想。 B.本文首段写义田的作用、管理方式及具体养济之法。作者写这些繁琐的事情,简洁利落,有条不紊,无形中正体现出范仲淹设置义田,是何等悉心尽力,慎重其事。 C.作者认为范仲淹办“义田”的举措比晏子的行为更接近孟子的要求,并且他的做法似乎更高明、更有远见;本文在赞颂范仲淹义举的同时,也斥责了那些身居高位、享受厚禄却只顾自己的达官贵人。 D.文末称颂范仲淹“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而本文却只取他设置义田一事来写,“独高其义”,选材独辟蹊径,以小见大,突出了范仲淹济世匡民的懿德。 8. 翻译下列句子。(7分) ⑴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4分) ⑵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3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9.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的是什么事?下片抒发了什么情感?(4分) 10.试对“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的写法作简要分析。(3分) 二、文学名著与文化经典。(21分) 11.根据作品内容填空。(3分) (1)聂赫留朵夫新升为军官,奔赴部队,顺路经过姑妈家,又见到了卡秋莎。三年前,在一次( )游戏中,聂赫留朵夫和卡秋莎彼此产生纯洁的好感。然而现在的他已经堕落,在( )的夜晚,他终于诱使卡秋莎和他发生了肉体关系。(《复活》) (2)欧也妮爱着查理,父母去世后她还等着查理归来。查理发大财后违约,她伤心之下与( )结婚,要求结婚但不同居。(《欧也妮•葛朗台》) 1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聂赫留多夫把玛斯洛娃转到医院里去当看护。当聂赫留多夫从彼得堡回来时,玛斯洛娃已经回牢房了,原因是玛斯洛娃拒绝了一位男医士的纠缠,聂赫留多夫以为是玛斯洛娃勾引了医士而被辞退,这一误解使他痛苦万分。(《复活》) B.克罗旭家同格拉森家为娶欧也妮一直在较劲。欧也妮二十三岁生日这天,不速之客查理的到来改变了克罗旭派和格拉森派各自的立场。他们认识到有必要暂时结盟,共同对敌。(《欧也妮•葛朗台》) C. 上诉失败后,聂赫留多夫才了解自己对玛斯洛娃的全部罪孽。他请求玛斯洛娃宽恕,并打算和她结婚。玛斯洛娃内心极为痛苦,不能宽恕他,也不同意结婚。(《复活》) D.德•格拉森听说查理回国,并且还发了财,便来看他,想告诉他再付三十万法郎便可了结他父亲的债务。直到第三次,他才见到查理。查理态度蛮横,拒绝偿还,反而叫德•格拉森向欧也妮求助。(《欧也妮•葛朗台》) E. 玛斯洛娃的案件在送达枢密院时,枢密官对是否撤销原判意见分歧。最后案件取决于斯科沃罗德尼科夫的态度。他主张驳回上诉,主要理由是聂赫留多夫出于道德要求决定同那个姑娘结婚,实在可恶之至。上诉就这样被驳回了。(《复活》) 13.简答题。(100字左右)(5分) “我们讲和了。不是吗,乖女儿?不用再吃干面包了,你爱吃什么就吃什么 吧。”简述葛朗台惩罚女儿以及跟女儿讲和的经过。 阅读下面两段《孟子》选文,回答问题。(8分) (一)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 (二)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14.下列各项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对孔子多次赞美水进行了解释,认为孔子称赞水,是取水有本源,能绵绵不绝这一特性而赞美水的。 B.孟子要求大家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的根本,不断进取,自强不息,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符。 C.孟子以“水胜火”来比喻说明“仁胜不仁”是确定无疑的道理,杯水不能救车薪之火并不能否定“水胜火”的特性,同样有时邪恶当道也不能否定“仁”的力量。 D.孟子批评了借杯水不能救车薪之火来否定“水胜火”的特性的说法,认为怀有这种观念的人最终将自取灭亡。 15.孟子说为人须“有本”,根据上面所引两段选文,说说孟子这里所说的“本”是什么?人应如何避免失去其“本”?(5分)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14分) 最苍凉的海岸 迟子建 ①如果上帝还在怜恤失落在人间的迷途的羔羊,请他把目光投向大西洋岸边的诺曼底吧。那里有一片浩浩荡荡的白色墓葬,那下面掩埋着成千上万的年轻的士兵,虽然他们告别这个世界已经有六十年了,但他们的灵魂,仍然在大西洋的海浪中盘旋和呜咽。有谁还会在意这样的一片坟墓呢——也许是人类为自己制造的墓葬太多太多了! ②第一眼看到那片浩大的墓地的时候,我以为看到了正在安闲地吃着青草的一群羊。那些伫立在草地上的白色十字架,连绵在一起,远远一望,像极了雪白的羊群。我悄悄在入口处的草地上摘了一簇碎碎的小黄花,拈着它走向墓地。墓地太大了,它被划分了十几个区,白色的墓碑数不胜数,墓碑前几乎是没有鲜花的,不像我沿途经过的那些乡村小教堂旁的墓地,总有鲜花点缀着。我真不知该把花放在哪一座墓碑前。天气晴朗极了,阳光飞舞着,环绕着墓地的翠绿的松柏将它的影子投到草地上,就像为墓葬镶了一道花边。那里的游人零星可数,四周静悄悄的,只听得一片呢喃的鸟语和草地下的大海的平静的呼吸声,我缓缓地独自穿行在墓地字架上的碑文,后来将那簇黄花献给了一个年龄只有十五岁的战士,十五岁——花季的年龄啊! ③有谁还会记忆着这些客死他乡的战士呢!他们无声无息地躺在这里,隔着苍茫的大海,诉说着他们永远的乡愁!他们的死亡,在历史教科书中,是伟大的辉煌的死亡。可是再崇高的定义,也不如生命本身的存在更富诗意,他们在最该对着青山碧海抒发豪情的年龄闭上了眼睛,在最该亲吻恋人的年龄闭上了嘴巴,所以我相信,他们年轻的心,一直没有死亡,大海上那些漂浮的云,可是他们流浪着的灵魂?他们该诅咒谁?诅咒制造了那场人间地狱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或者诅咒让他们成就英名的艾森豪威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