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小说写他“独爱马”,所以他的居室,贴满了马的图片。在年老病卧不起时,他唯一的乐趣就是欣赏壁上的马。可是,他后来又要把画都“揭下来”。看似矛盾的描述中,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12.请根据文中[甲]、[乙]两处画线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处:儿子并不相信院子里进来了一匹马,但他为什么要说“我已把它赶出院门外 了”?(30字之内。) (2)[乙]处:这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30字之内。) 13.两次“吃药”的细节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4.对这篇小说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中的“他”虽然一生无所作为,平平庸庸,但内心同样有执著、强烈的追求,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如愿。表现了作者对许许多多平凡的小人物命运的理解和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关注。 B.小说中的“他”也曾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朝气蓬勃的青年,但是由于没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晚年是在悔恨和痛苦中度过的。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同情和批评,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C.小说以“他”病重、去世前的心理活动为表现重点。通过对马的想象,表现了他理想的执著和理想最终没能实现的痛苦,又通过他与儿子的对话将“他”内心为摆脱困扰所做的抗争生动地外化,构思巧妙。 D.小说用了荒诞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了一个普通人在生活的挤压下扭曲的病态精神世界。情节表现上虽然离奇怪异,本质上却是符合真实的。 E.小说的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点燃的图片化为“火驹”,表现了“他”对命运中一切曾压制“他”的外部力量的征服和“他”灵魂的再生。 11.解析:回答此题要注意根据下列语句,揣摩出“马”的象征意义:“他一直期望能有一匹活生生的马相伴”“他说,要能亲眼看见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就好了”“他遥想了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和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另外再结合“我多么虚弱、衰老呀!”“我曾想抛开一切,去牧场,我连这也没勇气,现在……”,即不难揣摩出老人的内心世界。 参考答案:他爱马,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贴画、赏画正是这种爱马之情的体现。揭画表现他想摆脱因理想最终没能实现而带来的痛苦和困扰,同样体现出他对理想的执著。贴画、赏画与揭画尽管方式不同,但爱马之情是始终不渝的。 12.(1)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结合后面送葬时,儿子的想象以及说的话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他这样说是想帮助父亲从痛苦和困扰中解脱出来。 (2)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形象的赏析能力。分析作品中的形象要注意文中重要的描写。解答此题,要注意前面的语句:“他豁不出去,既没有去草原,更没见骏马,直到年老病卧不起”(理想一直没有实现),然后和此处的“火苗渐渐大起来,形成很猛的火势,最旺时,仿佛一匹辉煌的火驹脱颖而出,原地挺立、嘶鸣,似乎一只无形的手在扯拉缰绳,那是爸爸”进行对比,就可以感知到此时此刻儿子心目中的父亲的形象。 参考答案:这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是一位终于实现了自己理想的胜利者。 13.解析:注意结合下列语句:“我多么虚弱、衰老呀”“喝了苦涩的药汁,他像是经过一番长途跋涉,疲乏不堪,垂下眼皮”“隔两日,他咽了气”。 参考答案:①表现“他”病得很重,为“他”病中的心理活动和幻觉提供背景和条件。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他”的“咽气”作铺垫。 14.解析:B项“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同情和批评,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错;D项“荒诞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了一个普通人在生活的挤压下扭曲的病态精神世界”错;E项“表现了‘他’对命运中一切曾压制‘他’的外部力量的征服,和‘他’灵魂的再生”错。 答案:AC 二、语言运用 15.(2006四川成都模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一定的方位,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字数不得增减。) 成都平原地处川蜀腹地,北有青铜文化的三星堆奇观,东有龙泉桃花盛会的风景优美,更有西南石象湖闻名全川的白鹭之乡,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西有西岭雪山银光闪耀的气势恢弘,南有一代文豪的东坡故里三苏祠。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题目要求的“一定的方位”“句式整齐,结构一致”。 参考答案:北有青铜文化的三星堆奇观,南有一代文豪的东坡故里三苏祠,西有气势恢宏银光闪耀的西岭雪山,东有风景优美的龙泉桃花盛会,西南更有闻名全川的白鹭之乡石象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排列也可。) 16.仿照示例句式,选择新的表述对象,另写一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完全一样。) 浪 费 不意味腰包充实 只昭示头脑空虚 挥 霍 不象征行为潇洒 只暴露思想粗鄙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的仿写能力。仿写句子,既要注意形式上保持一致;又要注意内容上的一致,比如前后的两个概念意义上互为补充。 答案示例:傲慢/不意味品行超群/只昭示精神贫乏/狂妄/不象征充满自信/只暴露浅薄无知 读书做人 战乱时期,包含交通管制、戒严等内容的“封锁”是经常发生的,但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人来说“封锁”则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感觉。其实今天在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封锁”仍然时刻在发生:大到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封锁、政治封锁、军事封锁,如美国对古巴的封锁,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封锁;小到一个地方的交通封锁、疫情封锁,如台风“葛美”造成福建铁路中断,交通封锁;湖北仙桃发现禽流感导致全县封锁;还有数不清的其他诸如网络封锁、信息封锁、IP封锁……封锁的后果是信息的隔断、交流的阻碍、环境的压缩,还带来看不见的变化,那就是: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人性的变异。张爱玲的小说《封锁》正是再现了这种“封锁”状况下人们情感和关系发生的令人惊异的变化。 你生活、学习中是不是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封锁”,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种“封锁”,又是怎么应付这种种“封锁”的呢?请写下你的体会和观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