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 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 我达标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曲蟮(shàn) 盹着 (zháo) 噤住(jìn) 敷衍(yàn) B.絮叨(dāo) 讣告 (fǔ) 抨击(pēng) 涨红(zhàng) C.心腹(fù) 瞥见(piē) 睃人(suō) 炽热(chì) D.搭讪(shàn) 水渍(zì) 倚仗(yī) 窠里(kē) 解析:A项中“衍”读“yǎn”;B项中“讣”读“fù”;D项中“倚”读“yǐ”。 答案:C 2.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 ) A.蠕动 孺子牛 嘹亮 鸦鹊无声 B.零落 谨慎 搓手 大声急呼 C.谦卑 摇撼 糟塌 出其不意 D.希罕 淑女 端凝 萍水相逢 解析:A项中“鹊”应为“雀”;B项中“急”应为“疾”;C项中“塌”应为“蹋”。 答案:D 3.为下列语段序号处填上标点,依次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她是你自己的一部分①她什么都懂,什么都宽宥你②你说真话,她为你心酸③你说假话,她微笑着,仿佛说:“瞧你这张嘴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第一句话看似完了,但后面有补充,应加逗号断开,而前后有并列关系的两部分,须用分号分开。 答案:A 4.下列不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街上渐渐地也安静下来,并不是绝对的寂静,但是人声逐渐渺茫,像睡梦里所听到的芦花枕头里的纟卒纟祭。 B.这庞大的城市在眼光里盹着了,重重地把头搁在人们的肩上,口涎顺着人们的衣服缓缓流下去。 C.她的手臂,白倒是白的,像挤出来的牙膏。她的整个人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 D.在宗桢的眼中,她的脸像一朵淡淡几笔的白描牡丹花,额角上两三根吹乱的短发便是风中的花蕊。 解析:所谓比喻,是指用某一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另一事物,以便更为鲜明生动。B项是拟人,将无生命的城市拟成巨人,很形象。 答案:B 5.下面对《封锁》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自《张爱玲文集》中的短篇小说集《传奇》,是一篇采用陌生的视角改变人们对现实的认识,试图超越传统重现现实的方法,具有开拓意义的现代实验小说。 B.“封锁”时期的车厢扩而大之,就是当时的整个社会;翠远与宗桢对情感的态度,正是当时战乱时期人们仓促茫然心态的缩影。 C.张爱玲的处女作是1942年发表在《西风》杂志上的《沉香屑》(第一、二炉香)。 D.张爱玲在这篇小说中使用了反讽的写作艺术手法。 解析:张爱玲的处女作是1942年发表在《西风》杂志上的散文《我的天才梦》,《沉香屑》是她的小说处女作。 答案:C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封锁开放了。“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 )时间与空间。 一阵欢呼的风刮过这大城市。电车当当当往前开了。宗桢( )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翠远偏过头去,只做不理会。他走了。对于她,他等于死了。电车加足了速力前进,黄昏的人行道上,卖臭豆腐干的歇下了担子,一个人捧着文王神卦的匣子,闭着眼霍霍地摇。一个大个子的金发女人,背上背着大草帽,露出大牙齿来向一个意大利水兵一笑,说了句玩笑话。翠远的眼睛看到了他们,他们就活了,只活那么一刹那。车往前当当地跑,他们一个个的死去了。 翠远烦恼地合上了眼。他如果打电话给她,她一定管不住她自己的声音,对他分外的( ),因为他是一个死去了又活过来的人。 电车里点上了灯,她一睁眼望见他遥遥坐在他原先的位子上。她震了一震——原来他并没有下车去!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 )的梦。 开电车的放声唱道:“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可怜啊可怜……”一个穷婆子慌里慌张掠过车头,横穿过马路。开电车的大喝道:“猪猡!” 吕宗桢到家正赶上吃晚饭。他一面吃一面阅读他女儿的成绩报告单,刚寄来的。他还记得电车上那一回事,可是翠远的脸已经有点模糊——那是天生使人忘记的脸。他不记得她说了些什么,可是他自己的话他记得很清楚——温柔地: “你——几岁?”慷慨激昂地:“我不能让你牺牲了你的前程!” 6.文中括号内应填入合适的词语是哪组( ) A.切断忽然热情不近情理 B.隔断突然热烈不可理喻 C.切断忽然热情不近情理 D.切断突然热烈不近情理 7.“封锁开放了。‘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 )时间与空间。”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仅做现实性陈述,说明封锁结束了。 B.照应前文,首尾呼应,使叙事集中在一个封闭隔绝的空间,以陌生化来透视现实。 C.暗示生活从非常态回到了常态。 D.引起下文情节发展,同时照应下文“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 8.“宗桢( )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翠远偏过头去,只做不理会。他走了。对于她,他等于死了”。对这句话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翠远这时已经识破了宗桢的逢场作戏,以为他没有一点真情。 B.翠远瞬间的激情已经消失,不再对宗桢有任何幻想和眷恋。 C.两人在封锁结束后,突然意识到事情的突兀和可笑,作为女性维护自身尊严的需要和害羞心理,于是决定将这件事忘掉。 D.封锁结束也是两人非正常情感发展的结束。 9.对于“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发生的一切,等于没发生。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 )的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在现实面前,翠远终于认识到两人情感的错位:自己的多情,宗桢的调情。 B.她明白他的意思了:作为有妇之夫,他不能陷她于世人不齿的境地,而应该将感情压抑埋藏。 C.在一个封闭隔绝的空间里,她和他突然发现了自身缺乏的许多东西,并在对方身上发现了自我,于是产生了恋情,但当这个空间消失了,这恋情也就随之消失了。 D.体现了战乱浮世中生存的人们的无奈、无助和空虚的心情。 10.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山东乞丐的歌谣:“可怜可怜啊!一个人啊没钱!”有什么喻意,下面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与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穿插并行并最终将这个歌谣当丧钟敲响,具有反讽意味。 B.乱世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如何生存而非思想和精神,情感是奢侈的,思考是多余的。 C.对于穷困和无助,人们只做表层上的怜悯,有的也只是旁观者的冷漠和学舌。 D.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的发展。 6.解析:“切断”是指完全的断开,不再会有联系,而“隔断”只是指暂时的分开。“突然”更强调动作的快和决绝。“不可理喻”是指态度愚昧或蛮横;“不近情理”是指事物发展不符合正常的规律,不符常情。 答案:D 7.解析:铃声深含寓意,在于提示一个非正常状态的结束,A项所作的理解过于简单。 答案:A 8.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男女主人公在封锁这个非常态的状况下,情感发展的尾声,这也是最能显示主旨的地方。 答案:D 9.解析:宗桢是根本不可能产生那种体谅的心情,宗桢的那句话只不过是一个苍白的掩饰,B项所表达的意思不正确。 答案:B 10.解析:这句话并非文章的线索,只是将读者的思绪重新唤回到现实当中去,起到实现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结合的作用。 答案: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火 驹 谢志强 他的居室,贴满了千姿百态的马的图片。最醒目的是卧室床头的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那丹青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马蹄得得和昂首嘶鸣。他一直期望能有一匹活生生的马相伴。他一生无所作为,平平庸庸,却独爱马。他说,要能亲眼看见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就好了。 他豁不出去,既没有去草原,更没见骏马,直到年老病卧不起。整天,唯一的生活乐趣就是欣赏壁上那静立或奔腾的马。他恍惚觉得死亡之神即将降临。我多么虚弱、衰老呀!他想。他遥想了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和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 一天,他对在一旁照料他的儿子说:“院子里进来一匹马。” 儿子说:“哪儿可能?城里没有马,有也是公园里的马,驯服得再老实不过了。” 他说:“你上院子里去看看。” 儿子回来说:“院子里空空的,恐怕是风吹梨树发出的声音。” 他固执地说:“我分明听得马蹄声,像踏在我的心里。” 儿子倒出砂锅内的药汁:“该吃药了。” 喝了苦涩的药汁,他像是经过一番长途跋涉,疲乏不堪,垂下眼皮。 儿子问他晚餐的蔬菜,他说没有胃口,于是,儿子告辞了。可是,他认定院子里有匹马,甚至在撞击门,欲闯进他的卧室。他担心门没上锁。闯进居室多麻烦,他想。他甚至想象室内践踏得乱糟糟的情景,他受不了。他一向讲究清洁、整齐。只是,现在,他身不由己,无力起来阻止那匹野性勃勃的马了,他甚至想象出那匹马像红绸缎一样的皮毛。 这种担忧持续到钥匙在锁孔内咯噔一声,他说:“那匹马折腾了一个下午,它要冲进来。” 儿子诧异地说:“门关得很牢。” 他说:“你去把马赶远点,我心里很不舒服。” 儿子出去片刻,说:“我已经把它赶出院门外了。”[甲] 他舒了一口气:“一下午,它又是叫,又是撞,它闯进来,我还真拿它没办法。” “怎么可能?”儿子说,“爸爸,你可能太乏了,以往,你那么喜欢马。” “我讨厌和马一道,它太喧闹。” “爸爸,你先喝药还是先吃饭?”“我嘴里发苦。”他想撑起身子,终于没起来,他指指墙壁上的画,“揭下来。” “这……” “闯进院子的那匹马可能有什么感应,我这儿有这么多马,马喜欢合群……”停了片刻,他又说,“对,全部揭下来,你带走。” “怎么处理?” “随你。”他说,“我曾想抛开一切,去牧场,我连这也没勇气,现在……”隔两日,他咽了气。 送葬时,儿子将他搜集了一生的马的图片点燃。儿子默默看着火苗渐渐大起来,形成很猛的火势,最旺时,仿佛一匹辉煌的火驹脱颖而出,原地挺立、嘶鸣,似乎一只无形的手在扯拉缰绳,那是爸爸。[乙]儿子想。末了,火驹离去,留下纸烬,翩翩起舞,儿子看着父亲的遗像,默默地说:“爸爸,你安息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