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的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13)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岁月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它们让旅人得到暂时的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6.第(2)段运用设问的表达效果是 引出下文对民俗节日的描写,强调各地区的民俗节日具有独特性, 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分) 7.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和腊八节这四个节日来写?(4分) 这四个民俗节日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照应第一段;这四个民俗节日最能代表具有农耕传统的国度人们的美好愿望,对丰收的渴望与喜悦,对爱情和亲情的追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8.第(10)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民俗节日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从我们童年开始就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行动,使我们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 (3分) 9.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B F )(6分) A.文章开头描写春夏秋冬的水上风光是为了体现四时各异的情趣。 B.文中民谚、古诗的引用增加了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俗节日生动、温暖充满情感和韵致的特点。 C.作者提到童年夏夜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牵牛织女星的事情,意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全文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了民俗节日大体经历了形成、流传和衍生出更为丰富内容的过程。 E.文中“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象征了我国民俗节日历史悠久。 F.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富有诗意,启人深思。 10.根据文意,概括华夏民俗节日“丰厚的内涵”。(3分) 承载了人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乡土亲情(思念亲人,传递亲情)、先辈和神灵(庆祝丰收,感谢上苍)的美好愿望;铸造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 (详解:“二月二”,阳气萌动,农耕播种,企盼雨水,表明人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七夕节”,未出嫁的姑娘企盼拥有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企盼拥有幸福的生活,表明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阳节”,登高临远,思念亲人,传递亲情,这是一个赏景叙情的节日“腊八节”,庆祝丰收,感谢上苍,这是一个传达丰收喜悦和感恩上苍的节日) 11.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4分) 点题,照应开头,点出民俗节日在习俗风尚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对人们的重要意义, 表达了对我们民族在悠久历史岁月中形成的民俗节日的喜爱之情, 比喻手法,将岁月比作河流,民俗节日比作码头,人生比作行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民俗节日和我们的关系,富有感染力。 三、默写。(5分) 12.①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②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师说》) ③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 (《师说》) ④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 。(《师说》) ⑤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 (《劝学》) ⑥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⑦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劝学》) ⑧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劝学》) ⑨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⑩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 四、阅读下面的一首元曲,完成题目。(8分) [双调]小圣乐 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塘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切绽,妖艳喷香罗。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 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13.《骤雨打新荷》是元曲中的名篇,从形式上看,“双调”是 宫调 ,“小圣乐”是曲牌 。(2分) 14.下列说法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D )(2分) A.上半首写盛夏美景,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深刻认识 B.下半首对景抒怀,描写浅酌低唱的生活,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积极态度。 C.作品注重词采,对比映衬,托物言志,体现了元好问豪俊犷放的风格。 D.元好问生逢乱世,因此,用观光赏景、归隐田园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15.该曲的上半部分写景颇具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4分) 抓住时令特点,形象生动,色彩和声音,勾勒出盛夏之景,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上曲先用大笔渲染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盛夏景色,红绿相衬,声形并茂,然后用一场“骤雨”点睛,既添凉意,义润水色。雨量不多,刚好“打遍新荷”,而骤雨中荷叶上“珍珠乱糁”的动感也给人活泼清新之感 上片写景动静结合,静景绿叶阴浓、海榴初绽;动景燕语呢喃、鸣蝉相和,一派夏日景象。 上曲写盛夏纳凉,流连光景大赏心乐事。主写景。看他铺叙的层次,可说是渐入佳境:作者先用大笔着色,铺写出池塘水阁的一片绿荫,并以“偏趁凉多”四个字,轻轻点出夏令。然后在此万绿从中,点染上上朵朵鲜红如罗的石榴花,令读者顿觉其景照眼欲明,进而,写鸟语蝉鸣。而这鸟,专指“乳燕雏莺”,是在春天诞生,此时刚刚孵出的新雏,其声稚嫩娇软而可喜。那蝉儿想必也是刚出蝉蜕,踞高柳而长鸣。在这一片新生命的合唱中,池塘水阁平添生趣。到此,作者妙笔生花,在热列、喧闹的气氛中,特意安排了一场骤雨。这雨决非杀风景,它是过路的阵雨,给盛夏带来凉意,又替画面作了润色。这骤雨持续时间不长,却刚好打遍新荷,那景致,恰如后来吴敬梓描绘的:“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阳光出来,照耀的满湖通红。湖里有十来支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儒林外史》第一回)那不是”琼珠乱撒“的写照么?真是人在画图中。此乃曲中一段绝妙好辞,无怪一时传播。 下曲即景抒怀,宣扬浅斟低唱,及时行乐的思想,调子是低沉的,又是旷达的。在用笔上,作者一洗上片的丹青色彩,换作白描抒写。“良辰美景”句总括前文,言如此好景,应尽情欣赏,不使虚过。“穷通前定”(命运的好坏乃前世注定)是一种宿命的说法,作者这样说,旨意在“何用苦张罗”即反对费尽心机的钻营。这种旷达的外部,仍掩盖不住内心的苦闷。“命友邀宾玩赏”二句,谓人生乐趣在于流连光景、杯酒,这是从六朝以来,封建士大夫在无所作用之际典型的人生态度。因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会使他们感动心惊,而沉浸在酩酊大醉中,庶几可以忘怀一时,取得片刻麻醉。 五、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7分)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则人谁肯固矣( 固守 ) (2)其必济( 成功 )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一起,共同 ) (4)侃率之以乘城( 登 ) 17.选出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D )(2分) A.项城为叛军困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B.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吾终日而思矣 C.仓廪皆其积也 其皆出于此乎 D.坟墓存焉 如乐作焉 18.选出和“国家何有”句式相同的一项( D )(2分) A.青,取之于蓝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不拘于时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亡在这件事情上(这里),也是你的职分。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即使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 20.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3分) 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爱国家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判贼都笑了。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判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希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六、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3分) 游惠山记 明 袁宏道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不幸犯东坡、半山之癖,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以故虽霜天黑月,纷厖冗杂,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余既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其他如《史记》、 杜诗、《水浒传》、元人杂剧畅心之书,又皆素所属厌,且病余之人,精神眼力几何,焉能兀兀长手一编?邻有朱叟者,善说书,与俗说绝异,听之令人脾健。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21.文中的“半山”指的是 王安石 (人名)。(1分) 22.“宾客山水”在文中的意思是 做山水的宾客而去拜访他们(寻访名山大川,寄情山水)。(2分) 23.下列语句,不能表现作者“性疏脱,不耐羁锁”的性格的一项是(B )(2分) A.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 B.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 C.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 D.流连阁中,信宿始去。 24.第一段的叙述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欲扬先抑,先极写自己失落无聊的心态,为下文写游惠山之乐作铺垫 。(2分) 25.本文的主旨是 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2分) 26.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本篇游记作简要赏析。(4分) 对比手法,(欲扬先抑),(借题发挥),(叙议结合) 每日杜门养病的中郎“举身如坐热炉”,读书亦厌,听邻人朱叟说书亦厌,突出作者喜爱山水的情怀。 译文: 我天性疏放不拘,忍受不了羁绊与束缚,不幸又有着与东坡和半山一样的嗜好。每当闭门在家呆一天,就会觉得像坐在火炉上一样全身不自在。所以,即使是在霜天黑月这样的天气里,面对纷乱庞杂的事务时,我的心也是无时无刻地做客于山水之间。自从我病愈之后,住在无锡,几乎没有客人来访,读书成了每天惟一所做的事。然而,浅易好懂的不值得看,艰深难解的又不能使人心意爽快。其他如《史记》、杜诗、《水浒传》、元杂剧等令人心意畅快的书,又已经再熟悉不过而不想读了,再说大病初愈之人,能有多少精神和眼力去认真勤勉地长久握着一部书?邻居朱生,是个擅长说书的人,他说书和世俗的说法很不一样,听了令人心脾健旺,精神大增。所以,看书之余,我就会请朱生来做客,他总是娓娓道来,一副连续不倦的样子,听久了也觉得厌倦。 我对方子公说,现在天气暖和,是登临山水的最佳时节,而此处离惠山又最近。于是,找来一叶小舟,带着我的儿子开一起出发了。温茶的器具还没热,我们已经到了山下。山中的僧房构造精致,迂回曲折,幽远像深洞。远望山顶的秋声阁,景色极佳。昏沉的精神、郁结的心情,一时间都烟消云散了。流连于阁中,住了两夜才回去。现在才知道使病痊愈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于是游览西湖的兴致,愈发强烈了。 七、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70分) 近年来全国各地包括港澳都掀起了“国学热”,引起纷纷的议论。面对近年兴起的“国学热”,季羡林认为,现在的国学研究还很粗糙,范围还比较狭隘;纪宝成认为,今天重振国学,不是对传统国学的简单回归与重复,而是以现代的理念指导国学的研究与发展;也有专家学者指出,目前“国学热”里透着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倾向,国学有被庸俗化的危险。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