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先全班学生齐背,然后抽查个别学生1—3名,从中发现问题要做具体指导。 2.“其”的用法。 先检查练习的第二题的完成情况。这里不书题文,只写答案。 (1)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2)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 (3)代词。它(代仆碑)。 (4)前“其”:代词。它(代“穴”)。 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 (5)前“其”:代词。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 (6)代词。自己(代作者本人)。 (7)代词。他们(代“古人”)。 (8)语气助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补充:(1)既其出——助词,无义。 (2)视其左右——代词,自己(代作者)。 (3)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4)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整理:教师可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表,然后一边检查,一边将题号列入空白栏内。 二、诵读第2段。 1.教师示范背诵并穿插讲解。 ①“其下平旷……所谓前洞也”——“前洞”陪衬“后洞”,一笔带过,妙。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笔带过行程。“有穴窈然”——写所见,“入之甚寒”——写所感。“问其深”——写所问。这是详写后洞。 ③“余与四人……而其见愈奇”——“愈深”“愈难”“愈奇”六字,大有深意,为下文议论张本。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记,“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结束。 ⑤“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洞中所见。 ⑥“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追记自身,伏“悔”字。 ⑦“既其出……游之乐也”——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2.教师领诵(要求学生一边跟教师读,一边考虑如何划分本段层次)。 3.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4.学生练习背诵这一段。 〔提示〕要分层练习背诵。 背第一层,先板书行文顺序:前洞——后洞。再提问:后洞的特点是什么?(“窈”“寒”“深”。)洞的深处是怎样的情形?“愈深”“愈难”“愈奇”。)出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