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理解的智慧:《人间词话》的美学启示

http://www.newdu.com 2018-11-17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 戴本刚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文化论著,重在领会精神,提高运用理论观点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提升审美境界和人生境界。《人间词话》作为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经典,中学选修课程的典范,准确领会其精神且学以致用,对中学阅读教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人间词话》在通往文学艺术境界的路上,始终关照的是人生境界,是王国维对人生之哲学思索的艺术表达。从艺术境界到人生境界,道艺合一,这显示出了王国维对文学艺术和自然人生的一种深刻的美学理解观。这种美学理解观,在《人间词话》里具体表现为:拈句评诗直面诗歌语言及其精神的理解方式;“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微观与宏观交织的理解策略;追求从文学艺术到自然人生之“境界”的理解旨归。
    1.拈句评诗直面诗歌语言及其精神的理解方式
    《人间词话》10至52则是境界说理论的实践部分,几乎都是以拈句评词的方式论诗歌之“境界”有无或高下。如第10则论李白词《忆秦娥》,拈出尾句评之:“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独有千古。”“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虽是词句,但不失唐人绝句之宏大气象,后世之词气象皆不及也。
    王国维的拈句评词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基于对全词语言之深刻把握的慧眼识珠。古典文论里有“诗眼”之说,“诗眼”是诗的灵魂,是诗之境界的语言凝炼与外显。王国维的拈句,抓住的正是“诗眼”。这与王国维主张 “在神不在貌”是一致的,即要求读者透过语言的表层存在──“貌”而把握语言的深层存在──“神”;“貌”只是诗歌语言外在的形式技巧,“面相”而已,而“神”才是诗歌的“本”,是语言中蕴涵的生命气息、思想情感和精神气象。如第13则:“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李璟《摊破浣溪沙》词的灵魂在于一个“残”字:“菡萏香销翠叶残”是荷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是秋残,后面的“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是残景对残年;景中传情,情里有景,情景交融,读之令人黯然神伤。王国维独赏此句,用屈原《离骚》中充满无限感慨的“众芳芜秽”“美人迟暮”评之,可谓深入词之“忧生”灵魂。
    语言,是沟通读者与文本意义的媒介。伽达默尔说:“能被理解的存在是语言。”语言就是人的存在方式。维特根斯坦说:“一切都在语言中出现”“语言游戏存在着── 一如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本身就具有语言性,语言描述了怎样的世界就传递了对世界怎样的生命体验。王国维拈句评词直面诗歌语言的理解方式,是哲学意义上的一种直观感悟。这种理解方式,尤其适合阅读极其讲究意蕴境界的中国传统文学。这种理解方式,通过直面作品语言的静观默会迅速抵达作品的深层存在──思想灵魂。这种理解方式,也给现代阅读教学带来重大意义。如阅读《荷塘月色》,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作品的语言,直面作品的语言世界。作品的语言世界,就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世界。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零星地的“白花”,如流水的“月光”,高高低低的“杨柳”,树上的“蝉声”,水里的“蛙声”,构成了一个充满美、充满美的魅惑力的荷塘月色世界。而自然界的一切,和“我”一样是拥有生命的存在。它们的生命如此美好可爱,是因为它们生存在一片自由美好的境地,它们本身就是构成这片自由美好境地的一部分。“我”暂时忘我地沉醉在它们的世界──自然世界,看见了生命因自由、和谐而分外美好: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而“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这些诗化的语言,就把自然之境升华为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生命理想之境。这些比喻大多是用“女性拟人格”,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共同构成了一幅整体的图像,作为整体图像,它就取消了构成元素任何一方的优先性。对图像的理解,就是把握其象征性。图像的象征意义就体现在图像的整体性中。如写荷花“如刚出浴的美人”一句,旨在表现那种不假雕饰的清纯的生命之美,这种美才是生命应有的最美。二是,从心理层面看,人的精神活动表现在求援中,其象征常是女性,因为女性特有的美和温柔更能给人的心灵以爱的慰藉。作者用充满情感的眼睛和心灵,洞见了自然世界的生命之美,用语言描绘出了一个美的世界,一个洋溢着生命之美的魅力的世界。
    2.“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微观与宏观交织的理解策略
    王国维直面诗歌语言的静观理解方式,是一种动态的理解,是一种活跃的创造性思维。这具体体现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理解策略。
    《人间词话》第60则云:“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是指零距离体察涵泳,有“我”才能动容动情,才能有生命体验,才能“见者真”“有生气”;“出乎其外”是指有一定距离的综观,超越“自我”才能运用理智审视,才能有深刻的洞见,才能“知者深”“有高致”。王国维的对自然人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理解主张,滥觞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入世与出世思想。冯友兰曾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指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既是现世的,又是出世的”,中国传统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可以这样说,入世与出世精神的交织使得中国文学艺术、哲学以及人生,在抵达“境界”时自然相通。这样看来,王国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理解自然人生的主张,就显示出了一种卓越的哲学理解观。
    在实际的阅读理解中,一般读者能“入”不能“出”,常常停滞于单纯地审美愉悦,理解缺乏深度和广度,原因即在于对作品的整体意义不具备那种综观把握能力。关于“综观”,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中正确指出:“我们的语法缺乏这种综观。综观式的表现方式居间促成理解,而理解恰恰在于:我们看到‘联系’”,“综观式的表现这个概念对我们有根本性的意义。它标示着我们的表现形式,标示着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我们不能理解一个文本的整体意义,主要根源就在于我们不能由文本语言细节间的“联系”综观语言的全貌。所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克制自我、超越自我而获得一种综观把握的理解能力,即能够“出乎其外”。如阅读《孔乙己》,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入乎其内”见其悲剧而“哀其不幸”,尤其要“出乎其外”见其悲剧的本质而“怒其不争”。“入乎其内”才能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出乎其外”才能能领悟作品的悲剧精神。后者尤为重要,却也是理解深度常不能抵达的地方。如果学王国维拈句评词的理解方式,拈出的句子应该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对孔乙己的人生价值进行了总结,响应了雨果戏剧《肮脏的手》中的呐喊“我们是多余的人”,也预言了主人公必将走向悲惨的末路、走向死亡。问题意识和追问的方式,能启发学生抵达作品隐含的悲剧精神。明明知道来酒店会遭到取笑侮辱,孔乙己为什么还要再次来呢(即使被打折了腿)?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欲消除孤独的场所,酒是麻醉孤独感的药。若是孔乙己也中了举,会不会变成丁举人这样的人呢?作为实现等级理想的科举,像有毒的藤蔓不仅束缚封建知识分子的身体(长衫),而且腐蚀他们的灵魂(偷窃,打折腿),封建伦理等级观念令知识分子的魂灵都变了形。王富仁说:“悲剧精神不是渗透在戏剧的情节里,而是渗透在作者的创作中,渗透在他们敢于面对社会矛盾、暴露社会问题的创作态度中。”鲁迅指出:“苟活就是活不下去的初步,所以到后来,他(孔乙己)就活不下去了。”孔乙己从苟活着到悲惨走向死亡的悲剧显示了:一个人最沉痛的悲剧不是他已经陷入到一种悲剧的处境之中,而是他在自己的悲剧处境里已经彻底丧失了反抗自己悲剧命运的精神意志。尽管人的生存本身是悲剧性的,但我们永远不能放弃生存的权力和尊严。崇高的悲剧精神,就体现在那种与悲剧命运进行毫不妥协的抗争中。孔乙己的不觉醒、不反抗加深了自己的悲剧,但对读者而言,却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才是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一种生活方式。
    3.追求从文学艺术到自然人生之“境界”的理解旨归
    王国维的“境界”说主要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文学(尤指诗词)艺术的境界;一个是自然人生的境界。
    《人间词话》第6则云: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第56则又云: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这就是王国维眼中的“有境界”作品。“有境界”的作品是作家对自然人生体验、感悟的语言表达,其深层结构必然指向人世人生。所以王国维在第26则词话提出了人生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则词话充分显示了王国维对词句的哲学理解方式,即由词句的意境升格为人生的境界。第一境是直观,第二境是反思,第三境是领悟。从直观到反思到领悟,这是一种真切的生命体验,是精神意志的灌注,是诗意的凝结。它为人设定了生命气息充盈的坐标,它使人突破自身生命的惰性,引导人抵达一种充满诗意的人生智慧之境。所以,余杰赞誉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是“将禅学、诗学与人生哲学融会贯通,铸为一体”。
    道艺合一,中国哲学与文学相通的这种特征彰显着传统文学的魅力。文学的魅力不止在于描绘美本身,让人看见美;更在于揭示美的力量,激励人引导人透过艺术境界抵达人生境界,把握生命存在。对此,宗白华在其《美学散步》里借荷尔德林的诗句作了极为深刻的阐述:
    谁沉冥到
    那无边际的“深”,
    将热爱着
    这最生动的“生”。
    他这话使我们突然省悟中国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的特点。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
    王国维著《人间词话》,“人间”的称谓标示出其终极目的即在于通过探索文学艺术的“深度与灵魂”(境界),抵达一种哲学的自然人生境界,从而把握生命及生命的意义。
    王国维拈词句论境界的言说方式,与西方哲学中的理解理论也有暗合相通之处。
    与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在其《真理与方法》中指出,理解就是“视域融合”的过程。“理解者和解释者的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使它与其他视域相交融,这就是伽达默尔所谓的‘视域融合’。”视域融合的本质不在于寻求语言原意的还原,而在于思想碰撞后生成新思想。王国维对晏、欧等诗人词句的解释正是这种“视域融合”的创造性理解,它是建立在深刻理解词句意蕴基础上的一种超越,一种使用,一种新思想。
    与语言哲学。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主张意义使用论,“不要问意义,要问使用”。第432节:“符号(语言)自身似乎是死的。是什么给了它生命?它在使用中有了生命。”是使用给语言注入了生命气息,使用就是语言的生命。王国维对晏、欧等诗人词句的解释,不也是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使用”吗?使用,才是真正的理解。难道不正是这种“使用”给晏、欧等人的词句注入了鲜活的生命气息,将之引向人生哲学的境界吗?使用,不仅见出作品的深度,而且创造新的意义。
    王国维指出:“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人必须看清什么是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才能执著追求,不断提升自我境界。自我境界提高了,才能进入那些有“境界”的作品,领悟它们的精神,获得安顿人生的智慧。如阅读教学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直面诗歌的语言,充分感受那扑面而来的孤独的生命气息,还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每句诗的字头组合在一起即“万、千、孤、独”所独特的用语言形式构建的生命存在状态,还要引导学生由千山、万径、一片孤舟等意象进入了那江雪的意境,与独钓者融合为一,体验那份孤独的生命存在状态;还要引导学生综观作品,把握那种遗世独立的生命精神,获得生存的觉醒,提升自我人生境界。
    王国维以“境界”说为核心的《人间词话》,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以上阅读理解的智慧启示,例如还可以从其由艺术到人生的美学理解高度得出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言语的理解、意义的理解和人生的理解;还可以从其拈词句论境界的言说方式与西方哲学中理解理论的暗合相通之处得出阅读理解的三种境界:自然理解、自我理解和哲学理解。这些,有待我们对《人间词话》的进一步解读把握。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5月第1版)
    

(导师:马先义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