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教学设想 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学生初次学习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全文的警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初步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教读,最后总结全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全局——局部——全局”。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2.对语言障碍要有足够的估计。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有些词看似平常而用法和含义比较特殊,常见虚词“其”“之”“以”等出现的频率较高,且涉及多种用法,这些都是困难所在。有些词、语、句要提出来,用灵活的方式(据上下文义推测、文白对照、长句化短句、语法分析等)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在教读过程中以提问方式要求学生解释,而后补充纠正;有些可以放到结束课上,通过分类整理,加深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上述词、语、句的含义。 3.本文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胸怀是阔大的,所以能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学生很难品味出来。因此,教师应当将示范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 4.本文拟用3课时教读,安排如下: 第1课时:讲解文章主旨和布局,介绍作者,诵读第1段。 第2课时:诵读第2、3段。 第3课时:诵读第4、5段,总结全课,完成练习第一、三、四题,整理实词。 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然后朗读课文一遍。 2.给下面的句子划停顿: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注意本文中的“其”“之”“以”都有多种用法。 4.准备背诵全文(末段可略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即“教学设想”中提到的那四篇。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从记游中生发议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