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苏洵《六国论》全面讲解(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五段是警告北宋当局不要对敌人用纳银输绢的办法换取和平,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和内容来看,写到第四段的“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本来是可以结束的,可是作者却不在那里结束,又添了最后一段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是在论述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发出来的感慨。从文章的结构来说,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好像没有也可以;从写作的目的来说,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这两句话却非常重要。
    这里谈一谈这篇文章的风格和渊源。
    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的文章,多半得力于《战国策》和《史记》。宋朝的古文家王安石曾说三苏的文章是“战国之文”。三苏里边,苏洵尤其擅长作策论。他的策论一般写得极为雄辩。明朝的古文家茅坤评这篇《六国论》说:“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主张合纵抗秦的一派)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六国论》的笔法,有的地方确实像《战国策》。其中论六国赂秦之失策的话,主要的部分就是出于纵人之说。试看《六国论》说:“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这很明显地是出于战国时期主张六国合纵拒秦的有名的外交家苏秦的话。《史记·苏秦列传》记苏秦游说韩宣王,说:“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现在河南宜阳)、成皋(现在河南虎牢)。今兹效之(效之,献给他。效,呈献),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又如《六国论》所引“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个比喻,是苏秦的弟弟苏代的话,苏代也是主张合纵拒秦的。这不都是“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吗?
    再谈一谈这篇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先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一段)。然后就着论点层层深入,反复论证:先论直接割地赂秦(指韩、魏、楚三个国家),则“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第二段)。继论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是赂秦的国家既然相继灭亡,那么他们失去强有力的支援者,也就不免于灭亡,这就是所谓“不赂者以赂者丧”,仍然是“弊在赂秦”(第三段)。然后转过来从反面说,指出六国如果不赂秦,团结天下的人才并力抗秦,那么秦国人就不可能平安无事;指出六国之亡,是由于被秦国的积威所吓倒(第四段)。最后说,六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如果不赂秦而起来抗秦,既然还有获得胜利的可能,那么堂堂的天下大国,那就更没有重蹈六国灭亡覆辙的道理了(第五段)。这篇文章的脉络很清楚,结构极为完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