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虽然说不清,但关于许由的美谈却事实上给清高规定了一个模式,即凡是显贵的人是不大可能得到清高之名的;后来显贵又扩大为富贵,即清高是与富贵无缘的。 ——不过,从陶渊明这个清高模式来看,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固然决定丁他是否有清高之“实”;但如果在“实”之外还能享有清高之“名”.那就还得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才行。 ——清高是褒义词,但也刁;算很高的评价,然而古人评定清高却又是相当严格的;说严格却又没有明确的标准,因而相当模糊。 ——至于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种种价值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从抽象的道理上说,清高与市场经济几乎是绝不相容的,但实际情况却使人感觉到清高概念所包含的某些内涵,其价值趋向不仅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这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系列正反互补思想的奥妙。 2.艺术特点 举例丰富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所举的例子往往是正反对照。“许由洗耳”是一个主要的、正面的例子,写得比较详细。其后紧接着举出诸葛亮、汲黯、苏武、魏徵、颜真卿、史可法等人的例子,都写得较为简略,是反例,作为许由的“清高”行为的对比。李白与孟浩然两例也是对比,一个证明‘‘清高”标准的严格,一个证明它的模糊。在李白的例子中,作者又举出一些互为对比的诗词,证明李白自身对权贵态度的矛盾,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句的对比。 五、诵读 带着新认识重读课文。 六、作业 1.课后练习二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独立思考,对“清高”这种历史文化现象形成自己的见解,并结合现实社会情况对它的内涵进行新的阐发。 2.课外选读、鉴赏《语文读本》中的散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