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漫话清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作者和他的学术文化随笔。 2.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独特的概念——“清高”。了解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 二、能力培育目标 1.对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辨别作者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旁征博引的“漫话”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2.培养对文化现象的评判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重点、难点】 《漫话清高》是学术文化随笔。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全文旁征博引,融通古今,其中的许多引证看似雪泥鸿爪,却环环相扣,凸显了文章的主线。学习时,首先要对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辨别作者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漫话”的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解决办法】 1.诵读感知,把握作者思路。 3.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 预习,诵读。 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人 我们有时会听到人们用“清高”一词评价他人。“清高”为何意?在这一课里,学者金开诚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为在今日社会中的表现。 二、感知 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将全文浏览一遍。 三、精读 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出文章的线索,提炼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找出课文中写到的许由、陶渊明、李白、孟浩然的例子,说说作者举这几个例子分别想说明什么问题。 许由和陶渊明的例子说明在传统的历史文化心理中,有才能而不趋同社会主流的人通常被评价为“清高”。许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和机会,却不屑于为人君;陶渊明不愿做官,却以过人的诗才扬名——虽然诗才不一定证明他可以做官。 李白、孟浩然的例子说明“清高”标准在人们心目中的不确定性。李白的例子证明标准的严格,孟浩然的例子证明标准的模糊。这种标准的不确定性,说明“清高”不是一个非弄清楚不可的重要概念,虽然这个词含有褒义,但也算不得是对一个人的较高评价。 2.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 “清高”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延续了下来。没能发财致富的人自视清高,至少可以保持心理平衡;发财致富甚至既富且贵的人如果讲一点清高,被认为于人于己都有好处。所以“清高”这个概念至今仍有生命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