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思路和感情脉络。 2.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和理融合的特点。 3.初步走近两位文学大师,了解在他们创作生涯和不朽作品中展示的博大思想、崇高人格。 教学重点 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和理融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巴尔扎克的雕像) 教师配乐朗诵《语文读本》第三册第74课《巴尔扎克之死》之死的最后一部分“下葬是在星期三……我说了几句话”作者会说些什么呢?请翻开书,我们一起听录音,听听在这样的一个时刻,这样一个场景,雨果先生说出了怎样的一番话。 (二)再放录音,请同学轻声跟读体会。 (投影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三)请同学诵读课文,看他感情把握是否合适,师生稍作评述。 (四)分析课文层次,理清思路 1.全文讲了几部分内容,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2.葬词一般的内容是:叙述死者的生平,评价死者的公德,寄托人们的哀思。本篇葬词,有哪些独到之处? 提示:1. 三分法:采用悼词的常规写作特点来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抒写举国哀悼巴尔扎克之死;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全面、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功绩和社会贡献;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2.雨果的这篇葬词除做到一般葬词所应有的内容外,还鲜明的传递这一种崇高和激动,特别是最后三段,虽不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带上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由哀悼巴尔扎克上升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五)突破教学重点,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理交融的特点 学生自由大声诵读课文 1.画出在每个部分中能够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提示:一方面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一方面是对《人间喜剧》的赞赏。) 2.画出文中蕴含哲理的语句。 3.思考这两类语句间的联系。 提示:全文几乎都是充满感情的句子,即便是蕴含哲理的语句也是充满感情,阐发在抒情之后,情与理的融合。 (六)课堂小结 全文既有沉痛的悼念,又有真诚的溢美;既有诗意的评价,又有形象的分析;既有激情,又有哲理,情蕴于理,理缘情发。字字句句带有激情,句句字字耐人寻味。 (七)布置作业 比较《巴尔扎克葬词》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列表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