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靖康之变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也改变了她的命运。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政权攻陷了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入据中原,从此半壁江山陷于敌手,宋朝统治者束手无策,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相继避难南渡。这其间,他们夫妇心血凝成的图书文物一部分在南下中途被盗,一部分被乱兵一把火烧毁殆尽。他们花费半生精力呕心沥血积攒的金石字画转瞬间荡然无存,而更为不幸的是, 南渡第三年, 丈夫就在南京逝世, 这年李清照46岁。这样一来,她连续遭受国破家亡夫死的重大打击,身心倍受多重摧残。从此以后,晚年的李清照孤身一人,独处异乡,尝尽了背井离乡之苦和国破家亡之悲。 人生中遭受的一系列巨大打击使李清照也一改前期的词风,在后期的词中倾诉的是切肤的家国之痛,浓厚的思乡之情,词风转为沉哀凄苦。而《声声慢》则是这种深愁惨痛的最真实写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诗】 啊,可爱的古老美丽的山川, 哪里能找到当年的英雄孙权? 往日的歌馆楼台,还有你风度翩翩, 如今,被历史的风吹雨打已烟消云散。 夕阳辉映荒草古树和普通的街巷, 人说,这就是刘裕当年住过的庭园。 想当年他疆场驰骋,金戈上寒光闪闪, 势如猛虎,一口气要把强敌吞咽! 元嘉年间,宋文帝草草出兵北进, 原想狼居胥山上铭功,不料落得仓皇逃窜。 四十三年过去,往事历历,如在目前, 那时候,只见烽火在扬州路境内弥漫。 怎能忍心回头北望,江北岸佛狸祠下, 传来社鼓咚咚,乌鸦在空中鸣叫盘旋。 有谁过问被冷落的廉颇老将, 是否身强体健,饭量不减当年? 【赏析】 上片追念起于京口建立功业的孙权、刘裕。孙权坐镇江东,北向抗衡。刘裕北伐一战而复青州,再战而复关中,辛弃疾都深为仰慕。下片“元嘉草草”数句针对韩侂胄正在策划的北伐行动。冒险轻敌,必然招致失败,结果反让佛狸饮马长江,血食至今。次年韩侂胄伐金败绩,果为辛弃疾不幸言中。辛弃疾这年六十六岁了,篇末以廉颇自比,感叹弃置不用。这首词怀古抚今,以词论政,是其特色。词中提到几次南北战争,全是几万、几十万人的大战,都不过用了三四句,或正面铺张(金戈铁马),或反面衬托(仓皇北顾),或用亲身经历(烽火扬州路),或借前代遗迹(佛狸祠),境界全出而色彩各异,像一幕幕历史场景在我们面前轮转变换。全词情调回旋起伏。上片怀念孙权,惋惜时光的流逝,又赞美功业的不灭。下片回顾历史创伤和个人处境,热切的期待又为无可奈何的悲愤。有人认为此词用典太多。但作为怀古词不能不涉及众多史事。陈廷焯谓其“以浩气行之”,“不嫌其堆垛”。以廉颇自比,这个典就用得很贴切,既表现了他老当益壮、临阵思战的凌云壮志,又点明了他屡遭谗毁、投闲置散的实际遭遇,同他的心情、身份都有一致之处,含义也就更加深刻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