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七首》原文、译文与赏析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诗】 春天的花朵啊秋夜的明月,何时才会完了? 记忆中那令人伤怀的往事,不知道有多少。 昨夜晚,无情的东风又吹满了我的小楼, 月光下,深情的故国之思叫人不堪忍受。 故都的宫苑应该是美丽依然, 可我已经衰老了青春的容颜。 若问苦涩的心中,能有多少忧愁? 就像那一江春水,不断向东奔流。 【赏析】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春花秋月”人以多为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惆怅,反衬出他的囚居之苦,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想看泪眼,正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诗】 寒风中的蝉声啊,多么凄厉! 笼罩长亭的暮色啊,更加浓郁。 暴风雨掠过,刚刚收拾住雨滴。 京城门外,帐幕里设有送别的酒席, 却哪里还有往日狂饮的逸绪? 正在这依依难舍的时刻, 船家催促说,就要扬帆远去。 手儿紧紧牵在一起, 泪水模糊的双眼,留恋地相互凝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