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故事一开始,刘兰芝先叙述了自己婚前所受的教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兰芝说这几句话有什么用意呢? 很明显,这几句话是兰芝在向丈夫焦仲卿表白自己的价值。在这个时候,她表白的不是对丈夫的爱情,而是自己的价值,因为在那个时代,她是不能仅凭着爱情的名义为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申辩的。因为当时,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她自己的观念里,爱情并不是婚姻的保障,爱情并不是婚姻的基础。在婚姻的解除条件“七出”中没有哪一条与爱情有关。要知道,封建时代的青年男女婚前根本不认识,只能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结合也概莫能外。这样结合之后的婚姻生活,刘兰芝的感受怎样呢?用她自己的话说——“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苦悲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焦仲卿做一个小官吏,经常不在家,刘兰芝自己长期独守空房,难免孤单寂寞。另一方面,“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每天辛苦劳作,反遭婆婆嫌弃。对于婆婆的无端挑剔,兰芝感到“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在这里兰芝似乎也觉察出婆婆的敌意和排挤并不是多年媳妇熬成婆的那种压抑所致,因此自己的忍让并不能唤起婆婆同病相怜的同情。在作出种种努力之后,她对这场婚姻最终失望并且产生了摆脱这场婚姻的想法,于是她提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重读兰芝的这一段冷静而理智的陈述,我们可以感觉到,兰芝之所以主动提出休回娘家,是因为她并不爱焦仲卿,这时的兰芝对丈夫是没有所谓爱情的,有的只是道义上的夫妻关系。但这绝不能说明兰芝是无情无义的,事实上一个在夫家遭受不公正待遇而又自尊心很强的女子,是不可能对丈夫产生真正的爱情的,充其量只能是遵守传统妇德,尽到一个妻子应尽的义务。因此我们推断,此时的兰芝没有对仲卿产生爱情的心理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