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现在人们一提起封建社会,马上就会联想到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贞操观念等等。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中国的封建社会有漫长的历史,这期间礼教统治的松紧程度有很大的变化。考察汉代历史可以发现,汉代社会对妇人的贞节并不怎么看重,妇人再嫁无人制止,同时也有人愿娶,史学界已得出了共识,就是汉代妇女有离婚和再嫁的自由。历史上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用一曲《凤求凰》打动了卓文君的心,二人的结合演绎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爱情佳话。看来,两汉时候正统儒家言论还没有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直到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封建礼教才日趋严厉,寡妇再嫁才为社会所不容了。 虽然说汉代社会对女子再婚比较宽容,但是如果像县令、太守这样的官宦人家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个妻子,那选择的空间还是相当辽阔的。无论他们的地位、所受的文化熏陶还是社会舆论,都决定了这些封建官吏不太可能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作妻子,无论她是何等的美丽、何等的贤惠。既然县令太守家接二连三向兰芝求婚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为什么在这首诗中却出现这样的情节呢?请大家思考,说说你的理解。 [归纳]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总要高于生活,这种艺术化的写法有两个好处。 一是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从而表现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她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这是在替刘兰芝鸣不平,同时也使读者心里长长地出了口恶气。 另外,这个情节也是广大人民美好愿望的反映。抛开《孔雀东南飞》不谈,在东汉时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遣休回娘家,被封建家长和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还大有人在。广大群众就把对这些弱女子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她们改变命运的美好愿望自然而然地寄托在刘兰芝的身上了。 2、恋子说 这种说法认为焦母是出于“恋子情结”赶走了兰芝。课文里焦母对仲卿说过“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我们可以推想,焦家大概曾经是个有一定地位的官宦之家,但由于焦父早逝造成了焦家的家道中落。在这种情况下,焦母身负着抚养焦家后代,重振焦家的重任,无疑会对仲卿这个焦家唯一的男孩子寄予厚望。可以想像,自从丈夫去世后,儿子占据了焦母全部的精神空间,甚至成为她唯一的精神寄托。但自从兰芝嫁入焦家后,焦仲卿的感情自然更多地集中在兰芝身上,或许无意之中对焦母的感受有所忽略。这使焦母感到兰芝在跟自己争夺儿子的感情,自己正在失去儿子。这种感觉引起了她的恐惧和对兰芝的不满。她开始不自觉地视兰芝为敌人,处处跟她作对,排挤这个外来的儿媳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