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音乐之美。在讲究对偶的同时,文章还特别追求文字声调的平仄相对。就一联而言,上联的下半部分如以平声字结尾,则下联上半部分的尾语也必用平声。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上联“墟”字平声,下联“灵”字处也必为平声。反之亦然。如“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主”是仄声,那么,下联“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中的“曲”字处,亦必用仄声(“曲”为入声字)。这种手法是“平接平”,“仄接仄”。再就一句本身而言,不论四、六句或七字句,均如同律诗一样,在双音节处要交替使用平仄声字,以使句中平仄相间,铿锵起伏,错落有致。一联中的两句,也如同诗句一样地讲求平仄相对,使全文抑扬顿挫,回环往复,具有悦耳的音乐之美。 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则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三王”中,王仲舒的“记”与王绪的“赋”均已失传,唯王勃此“序”独存。这是因为王勃此序有真实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与六朝及其以前某些无病呻吟或嘲风弄月的有所不同。同时,还在于它打破了僵死陈旧的骈文格局和陈陈相因的文风,给骈文注入新的血液,有很高的艺术性。历史是公正的,它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