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勃,三尺微命”到篇终是第四段,仍可分作两层。“呜呼”以前为第一层,由个人遭际写到路经滕王阁,幸得参与宴会,自当应命为诗。“无路请缨”四句,以终军、宗悫、班超等胸怀大志的历史人物自比,兼叙怀才不遇。“舍簪笏于百龄”八句,写远行省亲,路经名阁,应邀赴宴,如登龙门,身价倍增。“杨意不逢”四句表示,既遇阎公这样的知音,又怎能不欣然命笔?“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以下为第二层。作者把这次宴会比作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雅集,能奉命作赋,已十分荣幸,但自己年少,叨陪末座,更好的作品有待在座诸公。全序以谦词作结。全文首尾联贯,一气呵成,无懈可击。 这篇序文之所以生动感人,千古传诵,还在于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于它有诗意之美。本文题名曰“序”,也是一篇典型的骈文。它继承了汉、魏以来骈文的传统,吸收了赋体的成功的艺术经验,形成了规模崇丽、气象清新的风格。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说:“赋”这种文体,“吟咏性情,各从义类。故情形于辞,则丽而可观;辞合于理,则则而可法。使读之者有兴起之妙趣,有吟歌之遗音。扬雄所谓‘诗人之赋丽以则’者是已。”这篇序文,可以说是“诗人之赋”的典范之作。王勃是初唐具有革新意识的诗人,他的为文,也同他的诗歌创作一样,散发出一种清新诱人的气息,主要表现为诗意的捕捉和意境的创造。他是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与滕王阁有关的客观事物的,而且是以诗人的心情去体验和抒发真实感受的。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他有远大的抱负,有人生的使命感。所以,他既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这样歌咏山河风光的佳句,同时也能抒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情怀。然而,由于时代及其他方面的局限,诗人的理想不能实现,壮志难酬,免不了有“兴尽悲来”之叹,免不了要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深沉的孤独感。正因为有这种出自内心的深沉感受,所以千百年以后它仍然能拨响与他有某种类似体验的读者的心弦。这篇序文与前此某些谄谀铺张、雕虫篆刻的大赋有所不同,它不是炫学使才的无病呻吟,而是由衷之言的千古绝唱。这种情感并不单单表现为序文的个别章节,而是贯穿全文各个部分的整体效应。正是出自内心,意深义高,才能在整体上把抒情、写景、叙事、议论、使事、用典熔于一炉,而获得以情感人的艺术功效。因为序文具有真挚的情感和浓郁的诗意,所以它的影响远远超过同时创作的《滕王阁诗》。下面特录此诗,不妨作一比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