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13.关汉卿《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附随堂练习)(8)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1.赏析本文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2.欣赏剧本的曲白艺术。
    3.探究阅读:解读葛朗台太太、祥林嫂、窦娥三位女性形象。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学生们收集的对联有:
    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家传耕读,乘闲时扮作生旦净丑
    戏作君相,结局后仍是士农工商
    愿听者听,愿看者看,听看自取方便
    说好则好,说歹则歹,好歹只演三天
    千万场秋月春风,弹指间蝴蝶梦里,牡丹亭中,琵琶弦下。
    三百付金尊檀板,关情处桃花扇府,西厢院内,燕子灯下。
    二、重点赏析“三桩誓愿”,品味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
    1.让四位同学分别朗读刽子手、监斩官、窦娥的宾白和舞台说明部分,同时女同学齐读窦娥的曲词。
    2.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这三桩誓愿。
    明确: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3.提问:它们化用了什么典故?
    明确: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
    4.提问: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不行,第一愿是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并且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第二愿是“六月飞雪”以“免得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第三愿是要楚州亢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5.提问:这三桩誓愿的提出,每一桩都是先用宾白提出,再用曲词进一步强化,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讨论后明确:三次宾白依次用“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进一步强调了窦娥之死的冤枉;再加上监斩官的对答,更使得这三桩誓愿出人意表,难以实现,也就更加衬托出三桩誓愿的依次实现后的惊天动地,确实是“感天动地窦娥冤”;然后再用三支曲子依次对应,直抒胸臆,可谓是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而感人。
    6.提问: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同学们,请想一下,这是否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讨论后明确: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作者所引用的典故,也基本上是传说,但这三桩誓愿却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证明了窦娥“委实得冤情不浅”。这正是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出超现实的情节,并且发生得那样合情合理,使人看不出一点牵强的痕迹,确信它就是生活的真实。这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一种成功的表现。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写,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人们把《窦娥冤》又称作是《六月雪》,就是有力的证明。可以说,在本折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