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C 【解析】本题是 1998年全国高考题。保路运动是 20世纪初中国人民开展的收回利权斗争的高潮,其直接原因是1911年清政府宣布的“铁路国有”政策,其实质是反对清政府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课本中提供的历史材料《保路同志会宣言》称:“川人之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则为外国所有。”这就揭示出保路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收回被清政府出卖的铁路权利”。 7.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抵抗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答案】C 【解析】本题是1996年全国高考题。此题是让考生分析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旨在考查考生对武昌起义的认识程度以及分析、比较和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水平。此题是一道程度选择题(“最佳”选择题),解题的思路是从起义的主观条件方面,依据史实进行判断。四个选项中,B、D两项较易排除。立宪派在武昌起义当时没有附和革命,他们附和革命是武昌起义以后的现象,而不是起义中的现象。与B项相对应的内容可以从课本的小字部分找到。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虽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细致的准备工作,但毕竟已发生了炸弹不慎爆炸的特殊情况,不好说是“筹划周密完善”了。起义的直接领导者,文学社和共进会的负责人或逃或伤,正处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靠着士兵的革命主动精神,仍然取得了胜利。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武装起义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他们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和广州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起义。革命党人在起义中表现出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正是这一系列起义和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培育了湖北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成为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8.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 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 【答案】C 【解析】本题是1997年全国高考题。该题以教材情景为依托设计,涉及辛亥革命中列强调整对华政策的基本史实,旨在考查分析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辨别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辛亥革命过程的基本史实。首先要注意“武昌起义后”这一时间界定,其次要抓准设问的角度,即导致列强政策变化的“决定性因素”。A、B项不符合史实,D项时间概念错误。教材明确讲到:“革命力量在全国的迅猛发展,使帝国主义看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于是就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按:指袁世凯)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显然,C项应判定为答案。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是在这一政策变化之后,故D项应视为干扰项排除。 9.武昌起义后,袁世凯重新掌握清政府实权的原因有 ①控制北洋新军②立宪派的支持③帝国主义的扶植④革命党人妥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是1998年全国高考多选题,此处改为组合式单选题。该题是依托教材情境设计的,设问角度是“由果找因”,旨在考查考生能否把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审题时先要注意时间是界定在“武昌起义后”,“袁世凯重新掌握清政府实权”指的是1911年11月初清政府被迫任命当时已被罢官的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重掌清政府实权的原因是什么?主观原因是他“控制北洋新军”(北洋新军南下镇压革命,但不听清政府指挥),军队是政权的支柱,是袁得以重新掌权的实力基础;客观原因是“帝国主义的扶植”,要求清政府起用袁世凯。而②④两项所引史实发生于袁世凯重新掌权后的南北和谈中,应视为干扰项而排除。考生的失误在于,把此题和他们所熟悉的另一设问即“袁世凯得以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原因”相混淆,从而造成多选②④项而错误作答。 10.从武昌起义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帝国主义破坏革命的活动不包括 A.扣留汉口等地的海关税收,送给清政府 B.扶植袁世凯出任清朝内阁总理 C.同袁世凯签订《善后借款合同》 D.英国公使策划南北“和谈” 【答案】C 【解析】本题是1992年全国高考多选题,此处改为否定式单选题。此题思想性很强。解题时首先要注意时间界定。从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1月1日,时间很短,只有两个多月。帝国主义破坏革命的活动主要是扣留汉口等地的海关税收,送给清政府,不使落入革命党人之手;扶植袁世凯出任清朝内阁总理;策划南北“和谈”。至于同袁世凯签订《善后借款合同》,那是一年以后的事。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并刺杀了宋教仁,引起各界人士反对,这时才有“善后”的问题。 11.1911年-1925年间建立的下列政权中,具有革命性质的是①南京临时政府②北京政府③湖北军政府④广东国民政府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是1989年全国高考题。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各政权性质的理解。四个政权中,只有北京政府是北洋军阀性质的政权。判断一个政权是否具有革命的性质,不仅要看政权的组成人员代表的阶级利益,还要看其政策体现了哪个阶级的利益。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尽管以黎元洪、汤化龙为首,他们的革命性并不强,但其政策、措施有利于革命的发展,所以具有革命性质。1912年元旦在南京建立的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其法令、措施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利益。1925年7月,孙中山建立的广东革命政府改组为广东国民政府,汪精卫任主席,当时是一个国共合作的政权,具有革命性。 12.简要说明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 【答案】以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思想在当时影响有限,没有产生明显的实际效果。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企图用拜上帝教和绝对平均主义来改造中国。他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最后失败了。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西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他们发动变法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是百日维新也以失败而告终。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三民主义”纲领。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了一些成果,而在总体上未获得成功。后来,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它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主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运用这一思想武器,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并指明了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解析】本题是1993年全国高考试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和毛泽东五个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实践活动的了解。这是一个“大跨度、高概括”类型的问答题。解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时间跨度要准确,民主革命时期近110年(1840-1949),无需延伸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概括五位人物的基本思想,无需详述每人的具体主张。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因此基本思想的内容应抓住这个中心,主要围绕对待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态度而展开。概括实践效果而不是具体的实践过程,只要点明其思想影响及成败即可,无需详尽罗列史实。但考生往往抓不住要点,致使费时不少,得分不多。因此,考生在备考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历史基本问题的理解,一定要训练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概括方法,要强化思维训练的力度,要真正提高这种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各种复杂的题型面前,迅速构思,有效组合,提纲携领,事半功倍。 【能力训练与测试】 * 第一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单项选择题 1.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奖励实业 B.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C.组织国会D.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 2.“清王朝的新政企图保存和扩大它们的势力,却促成了王朝的灭亡”,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A.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B.新政没能触及中国落后的生产关系 C.苛政中增加苛捐杂税,激化了社会矛盾 D.当时中国正处于民主革命的高潮阶段 3.关于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B.内容相似,实质不同 C.都因慈禧太后阻挠而归于失败 D. 都激化了阶级矛盾 4.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迅速的发展。其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清政府在“新政” 中实行一些奖励民族工商业的措施 B.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等的反帝爱国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C.许多人以振兴实业为救国良方,纷纷投资实业 D.英法等国对中国的大量资本输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