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体验:(一组最新09高考选择题,关注命题的切入、考点的检查、多维的角度、解答的技巧等) 案例1:(07海南高考2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这 (C)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案例2:(08广东历史1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案例3:(09年广东卷B 1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案例4:(09年广东文基卷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B)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案例5:(2007山东文综14)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C)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讨论总结:理解命题思路---明确考查切入点---关注设问的技术性----总结题型的一般特点 验证4:其他几个维度的思考 ● 抛“砖”引“玉”(教师引导,学生发散) ①从政治制度创新的角度理解三大政治制度; ②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引申; ③辨别和评价几种不同性质的民主: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 ④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不同政权颁布的三部具有进步意义的宪法,比较它们对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作用:《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验证5:规律、认识 ●总结探索:(让学生谈“一己之见”) 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 ②民主政治应符合本国国情,不应照搬别国模式; ③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试图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都未能成功;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民主政治; ④处理好几对关系:中共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人民与国家的关系、中央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 互动广场: 点拨发散:想一想,自己能还能从什么角度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四、课内思考交流: 巩固训练:(强调开放性) 思路把握:整合本课内容作为材料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通过问题设计进行探究。具体要求:(选准一个角度,解决一个难点、重点或热点问题,每人有针对性的出一道 材料题。) 【课例评析】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课,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有效切入“导学”,以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去互动、交流、质疑、探究,借助验证来落实、拓宽,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应变能力。 本课内容看似枯燥,不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有时容易偏激,但通过“问题、探究、验证”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思维活跃点,在问题引导下学生始终处于思考、质疑之中,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启发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再认知,使学生不仅掌握到显在的知识本身,而且领悟到知识创新的技巧与再生知识的方法论,增强了学习主体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和情感体验,能自我调控学习策略,促进了“会”学。 学生探究历史要学会判断史料、分析史料,重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对用于问题设计的材料要精心选择,要兼顾多种史学观点,提供视角不同的素材,让学生根据各种具体材料体会历史的复杂性;要重视将课本内容(包括其他学科、已接触或已形成的所有知识等)作为课程资源的一个有效部分进行有意整合、开发,树立教材即是材料的意识的历史大课程观。对于材料的处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灵活掌握;教师要参与和主导相协调,认识学生自己收集、筛选和运用历史材料基础性和关键性,对他们的思考适时进行方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小心求证”,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思维。 纵览2009年各地新课程高考试题,最深切的体会是无一例外地对考生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提出了高标准。考场迷茫,考后失落成了普遍现象,“没把握”的感觉究竟凸显出什么样的问题?这倒是值得每一位历史老师应认真反思的。其实“取鱼”还在于“织网”,关键是这个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织”了。其实根本的基点还是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我们除了要认真思考实施新课程下的全新的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方式、特点和要求外,更要立足于课堂充分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历史意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求古今通达。“问题、探究、验证”的教学模式是一个追求学生不断发展的构想,可以达成这样的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