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去误解;催生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探究活动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引入话题:2007年6月25日,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宣称:“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中最有特色的东西,也可以说是中国对当代世界的贡献之一。” 还引用了邓小平的话:“我们中国是团结的,我们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是好的,毛主席是英明的,没有搞什么民族自治共和国。” 探究思路: 1.形成基本认识: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案例一(江苏高考):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案例二(2008山东基本能力60)“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个民族都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请为歌曲《辽阔的草原》、《桔梗谣》、《青藏高原》、《牡丹汗》依次配上相应民族的乐器(A)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课内讨论归纳: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案例:(09年广东卷B)1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3.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间的区别 讨论完成: 民族区域自治 特别行政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