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A. 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 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 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 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14.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帝的这句话观点不一致的是 A.“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15.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打份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小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16.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所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17.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①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 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 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18.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阶级的立场上 B.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19. 下列明清时期的经济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 B.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均有很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 20. 从西周时期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代的“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 封建王权的加强B. 西周政权被推翻 C. 上层建筑发生变化D. 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21. 哥伦布与麦哲伦航海活动的共同点是 ① 他们都得到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② 他们都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③ 他们都相信地圆学说向西航行 ④ 他们都横渡了大西洋和太平洋 A. ①③ B. ②④C. ①④D. ②③ 22. 《马可.波罗行记》中对日本的描述是:“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下列对这一段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表明了西欧人开辟新航路的社会根源 B.表明了西欧人开辟新航路的经济根源 C.表明马可•波罗在日本掠夺了大量黄金 D.可知当时日本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