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十一高中2009—2010学年度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考试历 史 试 题(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二十四节气一直流传至今,主要原因在于它有利于农事的安排。由此可以推断,影响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地质特点 B.气候条件 C.地理环境 D.生产经验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 火耕 B. 刀耕 C. 石器锄耕 D. 铁犁牛耕 3.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考古发现的反映春秋时期牛耕的文物 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4.被称为“茶圣”的唐朝人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B.陆羽推崇越州青瓷 C.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D.唐朝时期白瓷质量不如青瓷 5. “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最早出现上述现象的应该是 A.西汉的长安B.唐朝前期的洛阳 C.北宋的开封D.南宋的临安 6.明朝万历年间,孙春阳在苏州开一小铺,后规模日大。“其店选制之精,合郡无有”。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卷,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材料说明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是 ① 注重商品质量② 制作精细 ③ 信誉极好④ 采用手工工场的经营模式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7.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8. 越王勾践曾规定“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秦国则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中国古代政府推行早婚、分户的人口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繁殖人口 B.发展生产C.增加赋税D.巩固统治 9.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A.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 B.唐代“市”中出现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C.宋代益州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明清时期,全国著名的“商帮”是徽商和粤商 10.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11.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书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A.《坊墙倒塌以后》 B.《汴河两岸》 C.《长安城的落日》 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12.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 ① 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② 商业交通比较发达 ③ 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④ 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A. ①②③ B. ①③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