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一历史同步检测题: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4)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39.苏格拉底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两者的共同之处体现了
    A.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 B.追求理性的自由主义
    C.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 D.追求自我的个人主义
    40.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莎士比亚
    A. 代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最高成就
    B. 其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基督教会神学的批判
    C. 对管理印度做出了巨大贡献
    D. 其作品体现出的人文主义精神扩大了英国的影响
    41.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在智者学派思想的基础上,注入了理性精神,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不能反映这一历史的是
    A.宁死遵守城邦法律 B.有被认为“亵渎神灵”的言论
    C.强调“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D.反对过激的民主制度
    4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43.薄伽丘的《十日谈》是一部
    A.长篇小说体裁的世界文学名著 B.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文学剧本
    C.短篇小说体裁的现实主义著作 D.阐述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书籍
    44.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不包括
    A.批判神权统治 B.推翻封建制度
    C.鼓吹个性解放 D.追求思想自由
    45.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反对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B.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C.改革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 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46.1983年美国发行的纪念马丁•路德诞辰500周年的首日封图案,内容为马丁•路德的头像及马丁•路德与助手一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马丁•路德花大力气把《圣经》译成德文的重要意义在于 ①教会垄断《圣经》解释权的局面被打破 ②为将要取代封建社会的新社会提出了种种设想 ③让每一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④使教皇和教会的极端权力受到挑战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7.伏尔泰在《巴比伦公主》一书中写道:“一个受人尊重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伏尔泰描述的国家是
    A.法国 B.美国 C.英国 C.德国
    48.“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此话最有可能出自
    A.泰勒斯    B.普罗塔哥拉   C.苏格拉底    D.芝诺
    49.薄伽丘在小说《十日谈》中说:“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呢。”这一材料表明作者认为
    A.要遏制人类天性必须具有非凡的本领
    B.只要头破血流就能遏制住人的天性
    C.人性迟早要突破各种束缚而解放出来
    D.人类的一切行动都必须顺应天性
    50.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由两人的阶段属性对立造成的
    B.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C.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注意事项:1.答卷Ⅱ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在答卷纸试卷密封线内规定的地方。
    2.答卷Ⅱ时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卷纸上。
    二、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51题30分,第52题10分,共40分。
    51、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