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大跃进”运动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文化大革命” 22.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3.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标志有 ①邓小平南方谈话 ②中共十三大召开 ③中共十四大召开 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4.“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2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试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 A.安徽、四川 B.安徽、贵州 C.四川、云南 D.四川、湖南 26.“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27.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28.下列各项中在历史上不可能发生的是 A.1825年,史蒂芬孙晚上坐在电灯下进行工程设计 B.1856年,一批商人乘汽船从英国到达美国 C.1940年,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伦敦进行了轰炸 D.2002年,一位中国学生向联合国秘书长发了一封呼吁和平的电子邮件 29.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0.20世纪后半叶以来,大众传媒的发展非常迅速,正在崛起的媒介是 A.印刷媒介B.电波声像媒介 C.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体系 D.报纸、广播和电视媒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6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