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4 康熙23年 台湾统一之后,康熙帝征求一些大臣的意见: 康熙帝问:“然则弃之乎?” 李光地答:“应弃!” 康熙帝问:“如何弃法?” 李光地答:“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贺兰(荷兰)所有,亦听之。”(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1)施琅上《恭陈台湾弃留疏》,说“弃留之际,利害攸关。臣思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 。康熙从施琅议。 台湾归清版图,设一府三县——台湾府,台湾(今台南)、凤山(今高雄)、诸罗(今嘉义)县。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7 康熙26年 清庭许台民得应福建省城福州乡试,台湾正式开科考试。 1696 康熙35年 施琅逝世,清廷颁布的禁止渡台令渐渐放松,惠、潮二州(属今广东省)客籍人士纷纷入垦台湾。七月,台湾县民吴球谋乱。众未集,台湾道高拱干、总兵王国兴设计擒之;不一月,平。 1704 康熙43年 台湾府城内建崇文书院。 1706 康熙45年 创建诸罗县儒学(相当于今官立学校)。 1714 康熙53年 清廷遣耶稣会教士冯秉正测绘台湾地图。 1722 康熙61年 黄叔璥任巡台御史,任内他曾历巡北路,著了一部脍炙人口的《台海使槎录》。 ——根据中国台湾网相关资料及阎崇年《康熙大帝》相关论述改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简要回答清朝统一台湾前对台湾的政策。(2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要统一台湾及能统一台湾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指出李光地和施琅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 (4)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对台湾进行有效管辖的措施。(至少回答6点,6分) (5)请评价康熙处理台湾事务的作为。(4分) 瑞安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历史(文科)答题卷 31、(1) (2) (3) (4) 32、(1) (2)要统一的原因: 能统一的原因: (3) (4) (5) 瑞安中学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文科)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 A B C D C B D A D D B C C D A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C C A C C C A C A B AB D C B 31、(1)中朝(内外朝制);三省(三省六部制);内阁(内阁制)(各1分) (2)提拔身边亲信近臣另组决策机构;多人共行宰相之职分割削弱相权;废除宰相,完全独揽决策权。(任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 (3)儒家(1分);存百姓(民本思想)(1分); 措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或推行租庸调制、均田制,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和土地,减轻农民负担)(4分);慎用刑法,修订《唐律》,减少死刑条款(2分) (4)措施: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设置羁縻府州管辖东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突厥(3分)评价:唐太宗推行开明灵活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团结和发展),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2分) 32、(1)征抚并用,以抚为主。(2分) (2)要统一的原因:郑经参与三藩叛乱,割据台湾,阻碍国家统一(2分); 能统一的原因:A、平定了三藩叛乱;B、郑经死后,郑氏集团内乱;C、统一立场坚定,敢于用人(施琅)(4分)(C点必须答,3分;A、B、任答一点,1分) (3)李光地认为应该把台湾人民迁离台湾,抛弃台湾;施琅认为中央应该实施有效管辖,巩固边疆(4分) (4)设置台湾府进行行政管辖;派军队驻守;开科取士;设立官立学校,教授儒学;测绘台湾 地图;派巡台御史加强监察;允许内地人士参与开发台湾。(6分) (5)捍卫和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2分)促进了台湾的开发。(1分)但曾经颁布的禁止渡 台令不利于台湾经济的发展和两地的交流。(1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