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一历史同步检测题:瑞安中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文科)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瑞安中学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文科)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 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2、公元前3世纪末,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下列有关文中所提政治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实现了官僚政治向贵族政治的转变 B、奠定了中国封建地方行政的基本框架
    C、我国古代地方实行县制的开端 D、彻底结束了中国封建割据局面
    3、下列关于刺史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秦朝时设立的监察制度 ②刺史履行监察权,有超越百官的权利
    ③东汉初年,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 ④刺史制度加强了皇权
    A、 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
    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5、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康熙时这套制度得到强化。在这两个不同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A、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B、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C、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科技的进步
    6、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省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南下骚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该诏令应该
    A、交唐太宗裁定   B、交门下省审议   C、交兵部出兵  D、交内阁处理7、在我国甘肃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代木简中记录了这座烽燧所用的兵器及其他驻屯军用品的数目,其中有东汉和帝“永元”的纪年。对上述信息的认识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起源于木简刻字 B、为便于流传,弃纸而用木简
    C、木简上的文字应该是楷书 D、木简仍是当时重要的书写载体
    8、“他是东晋人,创造出一种新颖秀丽的书法,后人尊称他为‘书圣’。”这段话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苏东坡 D、李斯
    9、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参知政事在宋朝政治中的作用》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10、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处经济文化交流。若公元3世纪一位外国商人沿丝绸之路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
    ①丝绸 ②纸张 ③瓷器 ④棉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1、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12、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一统,民族融合,青白瓷闻名世界,火药出现,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这一时期应是
    A、东汉B、北宋 C、唐朝 D、明朝
    13、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电子形式展出了《清明上河图》。其原作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汴京城内外社会生活和习俗,“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最可能是指
    A、民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B、北宋风俗画的写实精神
    C、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 D、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
    14、从《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是(图例中农业税要加点区别。)
    A、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农业税不断稳步增长
    C、商品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提高 D、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15、下列有关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完全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B、曾经短暂地实行对外开放,但是限制极为严格
    C、一直延续到清代鸦片战争之前
    D、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16、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由唐到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封建经济的衰退 B、专制集权的强化
    C、程朱理学的盛行 D、审美意识的觉醒
    17、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8、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D、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19、春秋战国属社会转型时期,当时形成了不同的治理社会的方案。儒家方案的主要特点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