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一五”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可知: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A.史料正确,理解准确,史论合理 B.史料正确,理解准确,史论不合理 C.史料不正确,理解不准确,史论不合理 D.史料正确,理解不准确,史论不合理 23.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符合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 B.是对土地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C.与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基本国情相适应 D.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 24.下表为我国l957—1960年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粮食植物油猪肉 1957年2032.45.1 1960163.51.851.55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 B.互助合作运动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1957至1960年我国出现严重自然灾害 D.“文革”的“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 25.中共中央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便国家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对“组织起来”的方式理解正确的是 A.实行土地改革 B.走农村合作社道路 C.建立人民公社 D.发展乡镇企业 26.下面“新中国局部区域工业建设成就图”中新建企业是我国哪一时期的成就 A.1953年到1957年 B.1957年到1966年 C.1966年到1976年 D.1978年到2000年 27.“对发展经济来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制约 28.原国家计委副主任柳随年在回顾“二五”计划时说:“其实在1958年下半年,许多迹象就表明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已经失调。但那时人们不敢反映,怕被说成泼冷水。”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是 A. 三大改造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大跃进 D. 文革 29.图2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农村发生的重大事件,图中横幅文字为“入社报名大会”。这里的“社”是指 A.集体农庄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农村人民公社 D.农村信用合作社 30.1979年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地方上感到事情很难办。……我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这个建议的背景 A.农村经济改革刚刚拉开序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启动 C.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D.中央开始推进企业自主管理 31.“东方风来满眼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到深圳、珠海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 A.提出了真理的标准问题B.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C.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D.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2.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①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③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④非公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3.历史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反映。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A.大人→先生 B.粮票→股票 C.法币→人民币 D.臣民→公民 3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十四大的相同点有 ①都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②都贯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③都影响了改革开放的进程④都体现了思想解放的成果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35.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A.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36.苏联、新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而采取的相同举措是 A.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 D.将大企业收归国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