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由于缺乏经费,时刻面临着军队解散、政府崩溃的危险。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革命党人拥有了半壁江山,但离革命的真正胜利甚为遥远。革命党人要兴师北伐,各级政府机构要正常运转,这都需要大量经费,而当时国穷民困,各地库存空虚,列强又迅速控制了海关税款,使革命党人举步维难。 2.主观原因 第一,革命党人对掌握政权缺乏思想准备,没有成熟的组织政府的准备方案。 第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尚不具备管理国家的政治经验和才能。 【达标训练】 1。法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 ①请简述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主要内容。这部宪法最有可能借鉴吸收近代西方哪儿个国家的优秀成果? ②这部宪法有没有得到落实?原因是什么? 2、民国与公历换算(Y=民国某年;X=公历某年) 公式:Y=X-1912+1 X=Y+1912-1 例题: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民国四年资本额增为一百万元……随后又于1918年增加资本为五百万元,一时变成了中国卷烟业的巨子。 回答:“民国四年”为公历哪一年? “1918年”为民国哪一年?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课堂新坐标》P60-61:知能巩固提升.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第16课课题名称五四爱国运动 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李强 学习目标需要掌握的知识: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理解“五四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 难点:“五四精神”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与方法【自主学习】 1.结合课后解析与探究,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国际国内背景有哪些? 2.五四运动的意义有哪些?你怎样理解五四精神?这种精神有什么作用? 【精讲互动】:主体知识 一、背景 1.日本加快侵华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__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快侵华步伐。 ②1915年,日本公使___向袁世凯政府递交“二十一条”,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____。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①中国政府派出以外交总长____为首的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希望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②欧美列强做出将__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打破了中国人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 二、经过 1.爆发:1919年5月4日,从北京开始。 2.发展:在学生爱国运动的影响下,____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___,“____”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3.结果:斗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北京政府罢免了___、章宗祥、___的职务,拒绝在《____》上签字。 三、意义(五四精神) 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____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传播____和____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____、____的精神。 4.五四运动是中国____革命的开端。 重难诠释 一、新、旧民主注意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A.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革命的任务相同——都是反帝反封建。 2.不同点: A.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B.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C.目标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D.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 二、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不同 1.从领导力量看:前者是资产阶级领导,由于其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且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后者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工人阶级等上历史舞台,进行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2.从规模和群众基础上看,前者虽有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群众;后者的规模是空前的,工、学、商等阶层都参加,反帝反封建方面的彻底性是空前的 3.从结果和影响看,前者虽结束了封建专制,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后者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此,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达标训练】 1.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所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北洋政府的腐朽无能 B.中国代表团妥协退让 C.帝国主义蛮横无理 D.弱国无外交 2.最能完整地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还我青岛”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 A.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B.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C.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无产阶级是五四运动的领导阶级 4.在运动中,爱国学生提出的口号得以初步实现的有: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②“废除二十一条” ③“拒绝和约签字” ④“还我山东”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 B.追求科学 C.追求真理 D.勇于解放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课堂新坐标》P64-65:知能巩固提升.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第17课课题名称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李强 学习目标需要掌握的知识:地主、资产阶级的主张、实践与结果。 重点难点重难点:中国近代政体变化过程。 学习过程 与方法【自主学习】 1.学生浏览文本 2.老师设置12个问题,学生生成问题,师生共同完成。 【精讲互动】: 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以制夷” 问题1:林则徐、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何在?并由此提出了什么主张? 问题2:有人说:林、魏二人对西方的认识非常肤浅,向西方学习的东西只是皮毛,而且其主张没有付诸实践,不值一提。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 2.从“君民共主”、“君主立宪”到开明君主制 问题3:王韬、薛福成等思想家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 问题4:王韬、薛福成等觉得中国适合何种政体?为什么? 问题5:请阅读从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和《应诏统筹全局折》节选的部分内容,想想维新派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问题7:康梁在后来的变法实践中,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改为主张搞开明君主制,政治主张明显缓和,可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 二、清政府怎样走宪政之路 1.“预备仿行立宪”与《钦定宪法大纲》 2.“皇族内阁” 问题8:清政府是怎样理解宪政的?(50字内概括) 问题9:《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你怎样评价它? 三、民国政府如何理解宪政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中华民国约法》 问题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新约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问题11:《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披着 “宪政”外衣恢复独裁统治,这说明了什么?他的结局揭示了什么道理? 四、为宪政流血 宋教仁之死 问题12: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宋教仁? 【达标训练】一分钟即兴演讲: 宋教仁的魂魄 参考:重读这段历史我禁不住潸然泪下,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宋教仁却一直活在我的心中。他的死不是他个人的不幸,而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不幸。他的死实际上预示着在这块古老的东方土地上要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还将经历多少曲折、艰难,要献出多少优秀儿女的青春、甚至宝贵的生命。宋教仁死了,他把未竟的理想留给了后来的人们。他永远年轻,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2岁,定格在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 我们未必都认同他当年的思想,但他对自己所追求的思想的执著,他为自己的理想不惜献出生命的崇高精神,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政治责任感,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人格,这一切即使过了多少年都有他不可磨灭的价值,他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了20世纪中国政治史的黑暗夜空。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第四单元。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第 课课题名称单元总结 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型总结复习主备课人李强 学习目标需要掌握的知识: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特点、影响及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武昌起义、民国政府的成立、三民主义、评价;五四运动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难点:列强侵华的史实;辛亥革命的有关内容;五四运动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与方法【自主学习】】①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归纳问题,使之条理化、序号化、层次化。②学生分组展示、交流、提升。 3.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特点、影响及认识。 4.辛亥革命的有关内容。 5.五四运动的有关内容。 【精讲互动】: 一、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特点、影响及认识 1.列强侵华的史实 ①鸦片战争 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概况:1840—1842年英国发动,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影响:打开了中国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概况: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 战争前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 概况:1894—1895年日本发动,强迫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概况:1900—1901年德、奥、美、法、英、意、日、俄等八国发动。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间、地位:184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 ③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④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日《马关条约》 时间:1895年 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3)《辛丑条约》时间、地位:1901年,中国近代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 内容:①清政府向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活动(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④拆毁天津大沽至北京沿线的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侵华的特点 ①列强侵华的特点与整个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关系密切,如两次鸦片战争体现了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对商品输出的需求;而甲午战争后列强的侵华则体现了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对资本输出侵略要求的基本特征。 ②列强侵华的特点;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关系密切,侵华过程能明显反映出他们的争夺和在华势力的消长。 ③列强在侵华进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其根本出发点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④列强侵华过程中与中国反动政府既勾结又矛盾,其中勾结为主,其根本原因是它们共同的反革命利益的需要,镇压中国革命的需要。列强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国民党新军阀作为其侵华工具。 4、侵华的影响 ①马克思在谈及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曾提出了殖民统治具有双重使命的著名论断,即“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这一论断基本上适用于整个资本主义的殖民统治。 ②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一方面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独立,是造成近代中国日益贫困和落后的根源:另一方面,他们把西方技术带人中国,给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③列强侵华的积极影响,只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就其主观动机而言,列强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的近代化的国家,因此,千方百计压制中国民族经济,阻挠中国社会的进步。较之它对社会产生的消极作用,其在客观上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所以历史的结论是: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才能富强起来。 5、认识或启示 ①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过程就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过程和探索中国解放道路的过程。 ②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始终是中国革命最凶恶的敌人。 ③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反封建与反帝国主义)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只反一面或反得不彻底都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④一个国家只有发展自己的经济,壮大自身的综合国力,才能免遭被侵略被奴役的厄运。 二、辛亥革命的有关内容 1.兴中会的成立 (1)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2.同盟会的成立 (1)概况:1905年,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成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2)性质: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 3.武昌起义 (1)起义准备: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 (2)起义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新军起义占领武昌,建立湖北军政府,史称“辛亥革命”。 4.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5.《临时约法》 (1)时间、颁布者:1912年,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2)主要内容: ①主权在民原则; ②确立三权分立的政体: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或弹劾临时大总统; 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③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3)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它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它推翻清王朝,结束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3)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5)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根本改变) 三、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拒绝中国正当要求,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爆发和经过 阶段开始时间中心主力结 果 第一阶段5月4日北京学生遭军阀政府镇压 第二阶段6月初上海工人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卖国贼的职务 ③拒绝签订和约 2.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性质:它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意义:①它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达标训练】 1.《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而言,最严重的后果是 A、外国列强大批入侵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 D、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2.一些西方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维护英国的正当贸易权利而战的。对这种观点的正确评价是 A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B指出了战争的实质 C揭示了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 D是一种尊重历史事实的评价 3.与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具有的特点是:①数量增多 ②开始深入内地 ③由东部延伸到西部 ④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地区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5.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B、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C、它废除私有制,建立"人人不受私"的平均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D、它最后无法实施是因为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方向。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第四单元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第18课课题名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李强 学习目标需要掌握的知识: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巴黎公社政权的史实。 重点难点重点:《共产党宣言》的重大意义。 难点: 巴黎公社革命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与方法【自主学习】 1.空想社会主义诞生的背景有哪些?其主要主张有哪些?结果如何?为什么?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重大意义? 3.简述巴黎公社革命的经过,并简析其意义。 4.你认为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精讲互动】:主体知识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 ①19世纪初,随着____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 ②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形成了一股____ 思潮。____主张新社会实行____制度,被公认为 “____”的最早预言家;傅立叶的理想社会是____制度,主张____;欧文是____的 实验者,但他的“____ ”也耗尽全部资财后瓦解。 ③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和考察,创立了____理论。 2.诞生 ①标志:1848年《____》的发表。 ②主要内容: (学生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生成。) 3.意义: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在其指导下,____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第一个工人政权---巴黎公社 1.背景 ①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普军包围巴黎,巴黎人民组成____,保卫首都。 ②1871年3月,资产阶级____妄图解除巴黎人民组成的武装。 2.政权的诞生及措施 ①巴黎工人群众发动起义,临时政府总理____ 逃跑,由市民选举产生的____政府____接管了政权。 ②巴黎公社是新型的____政权。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____是最高权力机关。 3.意义 ①马克思发表《____》,对人类历史第一个____政权的经验教训做出了理论总结。 ②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____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知识拓展 :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指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哲学,主要代表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唯物主义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两人思想的合理部分,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i8世纪下半期和19世纪初期,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的主要贡献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但没有指出资本家财富的真正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9世纪初期,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积极的主张和天才设想,但他们不懂得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因此其理论只能是无法实现的空想。马克思在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伟大动力的新条件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2.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巴黎公社的失败诸多原因:敌强我弱;坐失良机,没有乘胜追击;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没有坚决镇压反革命;没有能与农民结盟;没有有利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等等。 但是,如果这些原因可以避免,巴黎公社的失败仍是历史的必然,原因:法国正处于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还在萌芽状态。这说明:法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还处在向上发展时期,远没有进入成熟的阶段。在这样情况下,巴黎公社革命从事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达标训练】 1.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发展 B.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 C个人不能享受社会财富 D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提出了改造社会方案 2.被公认为“工业社会”的最早预言家的是 A.莫尔 B.圣西门 C.傅立叶 D.欧文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B.世界上第一个工人政权建立 C.《共产党宣言》 D.“国际工人协会”成立 4.巴黎公社是 A.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权 B.无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C.巴黎自治政府 D.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课堂新坐标》P69-70:知能巩固提升.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第19课课题名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李强 学习目标需要掌握的知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背景、爆发、结果和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重难点: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与方法【自主学习】 1.分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背景,认识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二月革命后,俄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及时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3.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关键是什么?在十月革命过程中有什么表现? 4.结合列宁在《四月提纲》中的思想,分析俄国苏维埃政权的特点。 5.比较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异同。 6.分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