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一历史同步检测题:上册单元训练题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一单元 第 1 课课题名称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李强
    学习目标掌握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明确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与方法【自主学习】
    1.夏、商两代各建立于什么时期?其政治制度各有什么特点 ?
    2.什么是内服、外服?商王靠什么来强 化自己的权力?
    3.西周的政治制度是谁制定的?由哪几部分组成?
    4.什么是分封制?分封的目的是什么?西周都分封哪些人去做诸侯?西周的诸侯国与商王朝的附属国有何不同?
    5.什么是宗法制?什么是大宗、小宗?宗法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6.西周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精讲互动】(老师首先帮助学生构建夏商周春秋时期的知识框架,理清历史特征。)
    1、分封制的有关情况——(课本第2-3页,教师精讲,学生完成归纳,PPT展示。)
    ⑴概念:
    ⑵目的:
    ⑶内容:①_________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有异姓诸侯国;
    ③周王的____、____和____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但各诸侯国必须承认____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⑷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确立了_________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②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____—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的有关情况——(课本第3-4页,教师精讲,学生完成归纳,PPT展示。)
    ⑴目的:①巩固__________________秩序。
    ②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矛盾。
    ⑵核心: 。
    ⑶内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确立了大宗、小宗体系。
    ⑷作用: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___关系,也是政治____关系。
    ②宗法制通过____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_________”的特权。
    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____,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⑸工具:周朝制定了各种____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页“周礼”的材料,老师做一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补充宗法制的特点:
    ⑴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⑵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⑷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⑴分封制是宗法制在____上的表现;
    ⑵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_____。
    【达标训练】
    1、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
    A.、神权色彩 B、血缘色彩 C、平等色彩 D、民主色彩
    2、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敌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3、从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分封制,其发展趋势体现了
    A、中央与地方地位趋于平等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C、地方对中央的干预能力大大加强 D、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4、《荀子•儒教》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这说明:①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居多 ②利用血缘纽带与分封制度配合,团结同姓贵族 ③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 ④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5、在西周分封制下,各封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有:①服从周王室的政令,重要官职任免要报周王批准 ②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 ③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 ④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不是
    A.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B.阶级对立的产物
    C.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 D.历史的进步
    7.下列关于周礼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B.任何人都不能修改
    C.确立于公元前11世纪 D.是由周王制定的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课堂新坐标》P4-5:知能巩固提升。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第2课课题名称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李强
    学习目标 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中央集权制的确立。难点: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与方法【自主学习】
    1.东周开始的时间及分期,这个时代特征有哪些?
    2.秦朝中央政权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怎样评价?
    3.秦朝在地方上实施的管理措施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有哪些?
    【精讲互动】
    讲解:春秋战国的时间、分期和历史特征。
    活动①请讲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经过。②请简要介绍秦灭六国的时间及经过。
    重点知识中央集权的确立——(P课本第7页)
    1.具体内容:
    A、中央:权力的_________,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⑴皇帝制:①____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_________。
    ⑵三公九卿:①三公——____、____、____②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⑶评价: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B、地方:废分封,置郡县——(P课本第8页)
    ⑴目的:吸取春秋战国割据混战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⑵地方机构:分郡、县两级。
    2.影响:
    ⑴积极影响:①直接影响:有利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②深远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_________,奠定了中国古代_________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⑵消极影响——秦法以“轻罪重罚”为指导思想,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知识拓展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
    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重点知识拓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联系。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即为皇帝,体现了皇权的不可动摇性;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执行中央政府的命令并受制于中央政府。
    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这一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达标训练】
    1、之所以说:“春秋无义战”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质上是
    A.满足贵族掠夺土地和人口财富的私欲 B.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
    C.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D.是周王室地位衰微的表现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置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3、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B.皇权至上是这一制度的核心
    C.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4.思考题:秦统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广建诸侯的建议,廷尉李斯坚决反对,主张郡县制。想一想,如果你是秦朝的一位大臣,你会建议秦始皇采取哪种统治方式治理地方呢?为什么?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课堂新坐标》P8-9:知能巩固提升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第3课课题名称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李强
    学习目标掌握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明确古代选官制度;了解古代监察与谏议的演变。
    重点难点重难点: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学习过程
    与方法【自主学习】
    1.隋唐时期加强中央集权体制的措施有哪些?
    2.秦至唐选官制度的演变有哪些?
    3.古代中国的监察与谏议是什么?
    【精讲互动】
    1.构建加强中央集权体制待的知识框架(根据老师的讲解学生完成)
    ①.秦:________;
    ②.隋唐:__________;
    ③.宋:__________ ;
    ④.元:__________。
    结论 : 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有关情况:
    ⑴确立: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P课本第10页)
    ⑵结构:
    ①.三省——_____(起草诏令)、______(负责执行)、_____(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⑶作用:
    ①.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_________;
    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_________。
    3.构建选官制度演变的知识框架(P课本第11页,根据老师的讲解学生完成)
    ①.西周:_____;
    ②.战国、秦:_____;
    ③.汉初:_____ ;汉武帝时:_____;
    ④.东汉末:_____;
    ⑤.魏晋南北朝:_____;
    ⑥.隋炀帝之后:_____。
    4.评价科举制度:
    ①.提供机会,扩大基础;
    ②.体制成熟,提供人才;
    ③.繁荣保障。
    重点知识拓展 科举制度
    1.含义: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历时1300余年,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2.演变: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1905年清宣布废除科举制。
    3.全面评价科举制度: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达标训练】
    1.(200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2.(2003年春季北京卷)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1999年上海高考题)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家贫弱”的后果。
    据此回答:(1)这两种看法是否互相矛盾?
    (2)请就科举制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课堂新坐标》P13-14:知能巩固提升.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第4课课题名称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李强
    学习目标汉、唐、宋的地方管理制度;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汉初、唐末、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明、清时期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重点难点重难点: 汉至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评价。
    学习过程
    与方法【自主学习】
    1.汉初王国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怎样评价?
    3.明清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怎样评价?
    【精讲互动】
    一、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七国之乱
    ①原因 A.汉初的地方管理措施及后果:(人物、措施、后果)
    B.汉景帝的举措
    ②经过——时间、旗号、首领、参加者
    ③结果
    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①目的
    ②措施:实行“推恩令”
    ③评价
    二、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藩镇割据
    ①原因——安史之乱的影响、地方节度使的设立
    ②表现——节度使的继任方式
    ③影响——导致了国家分裂
    2、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①原因——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②特点
    A.北方——五代相继、混战割据、周世宗改革奠基
    B.南方与山西——十国并立、相对稳定、发展经济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学生展示、学生补充)
    1.措施
    2.评价
    三、明清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朝废除丞相:——
    ⑴废除:1380年,明太祖
    ⑵影响: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2、明朝设立内阁:——(P课本第16页)
    ⑴原因:废丞相后,为提高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
    ⑵设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内阁。
    ⑶职权:①参与商讨;② “票拟”、“批红”。
    4、清朝设立军机处:——(P课本第16页)
    ⑴清承明制,设内阁,
    ⑵军机处:①时间:雍正年间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达标训练】
    1.西汉的主父偃曾建议皇帝:“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施德,必稍自弱矣。”这表明他提出此建议的真实目的是
    A.主张推行分封制 B.提高诸王的政治地位
    C.剥夺诸侯王的直属领土 D.施德于诸侯,收买人心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并规定
    A.侯国相当于县,直属朝廷 B.列侯名义上受朝廷节制
    C.侯国受王国管辖 D.列侯归郡统辖
    3.五代十国时期,皇帝要调动一个实力较大的地方将领,事先总是调兵遣将防备其反抗,如临大敌。这反映出
    A.地方将领会发动兵变 B.皇权专制制度已趋没落
    C.地方将领反对封建专制 D.皇权与割据势力矛盾尖锐
    4、“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用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其实质是
    A.剥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B.防止分裂割据
    C.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D.加强中央集权
    5.从总体上看,北宋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要解决的根本矛盾是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课堂新坐标》P16-17:知能巩固提升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章节总结课题名称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史
    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型复习课主备课人李强
    学习目标学生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史;并能做简要的评价。
    重点难点重难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
    学习过程
    与方法【自主学习】①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归纳问题,使之条理化、序号化、层次化。
    ②学生分组展示、交流、提升。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史。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选拔人才制度)的演变历史。
    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历史。
    【精讲互动】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萌芽(理论的提出)韩非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
    (2)秦朝正式建立
    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权至高无上、设立中央机构、划分地方行政区、大小官吏由皇帝任命等一系列政治原则确立下来。
    (3)西汉时巩固
    西汉初期,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到汉武帝时,采取了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刺史制度、盐铁官营,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察举制等措施,使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