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D【解析】 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6、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三省六部制下,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A、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7、A【解析】军机处始于清朝,排除B项;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加强皇权,排除C项;科举制结束于清末,排除D项。皇帝死后有年号、谥号、庙号之分,“明太祖”属于庙号。 8、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鸦片战争前,中国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加之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外国商品很难进入中国市场,而西方国家却需要中国的茶叶、瓷器等物品,因此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的地位。 9、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向英国商人征收进出口货物税,必须同英国政府商议,中国开始丧失了海关自主权,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有利条件。 10、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这八个字里可以看出该爱国者看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主张应该向西方学习,由此可排除CD;经过30年的洋务运动,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仍然战败,B项也可排除。 11、C【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从材料的叙述看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一直使用“中国”这一名称,因此②错误,可排除。 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抓住材料中的“徐州”这一关键信息,再现所学,台儿庄大捷是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巨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1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分析的能力。图片反映了日本侵略者虽貌似强大,但已被中国军民包围、打击,反映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信心和力量。 14、B【解析】 A项说的范围过大,与题干中的生产者相矛盾,C项和D项过于绝对化,排除ACD三项。 15、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民主主义的目标,这里的鞑虏指满洲贵族,与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所以孙中山崇拜洪秀全。 16、C 【解析】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故选C。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 17、C【解析】注意提取题干部分的四个小标题。“动荡了”是指辛亥革命以后至1919年以前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传播了”是指五四运动的思想条件;“愤怒了”是指中国人民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强烈反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18、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即1927年至1937年中共开辟了 “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 19、C【解析】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分析:“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这一描述适合于运动战,选项中符合这一战法的战役只有百团大战。 20、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①指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人民解放军反攻开始于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三路大军挺进中原,③错误。 21、【参考答案】 (1)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 (2)郡县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统一。 (3)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 (4)疆域辽阔;行省制度; (5)特征: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解析】本题考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结合材料我们知道西周之所以实行分封制是因为兵力薄弱,不足以“藩屏”; 第(2)题,从材料即可得出郡县制,作用必须结合所学多角度思考回答;第(3)题中,汉初之所以复古实行分封制,结合材料“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即可得知,结果导致了王国问题;从材料四我们得知元朝疆域辽阔是空前的,结合所学我们知道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来有效管理辽阔的疆域;第五问中,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特征我们结合材料可以归纳出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 22.【参考答案】 (1)中国:君主专制政体;英国:君主立宪政体。道光帝:独裁专制;英国:国王统而不治。 (2)中国:皇帝没有掌握全面、充分的情况,根据个人判断作出了决策。英国:议会就正反两种意见进行充分辩论,通过投票根据多数意见做出决策。区别:人治与法治。 (3)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衰败解体,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扩大了英国海外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分) 【解析】本题以工业革命为背景,以中国和英国为例,考查了东西方世界的变化,通过在鸦片战争两国君主做出决断的不同方法,体现了两国政体的本质不同,从经济的角度考查了鸦片战争对两国的影响,本题解题关键是一定要把握好“工业革命”这一时代背景。 23、【参考答案】 (1)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或“界碑”。(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2)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3)是因为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 【解析】本题以近代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近代化概念和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认识。第(1)题对比两则材料,找到意思相近的词语“转折”和“界碑”即可回答,鸦片战争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因此必须要走向近代化;第(2)题从图片的时间判断两个历史事件分别是五四运动和渡江战役,再现两个时间的历史意义回答;第(3)题“屡遭挫折”的原因可从材料中提取概括,从“使国家民主化”的角度,再现中华民国政治方面的措施。第(4)题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首先是反侵略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的历程。 24、【参考答案】 (1)地位:图一: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图二: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图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2)“界碑”的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胜利”的含义: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 (3)表现: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 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在工业化方面: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在均富化方面:提出平均地权等。 (4)问题: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意义: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基础。 【解析】第(1)问,图一是当年《南京条约》议约地,由此可以得出其地位;图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界碑”含义实际上回答鸦片战争的影响,“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实际上回答两种不同制度的差异。第(3)问,从辛亥革命在政治、法律、经济和防止贫富分化等方面的贡献。第(4)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