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总理及各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哪次革命运动的产物?依据材料分析《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华民国政体有何特点?(3分)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圆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修改宪法; (二)制定法律; (三)监督宪法的实施; (四)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圉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组成人员的人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2)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并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的主要权力。(5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政体有何异同?(4分) 3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60多年,国际形势动荡复杂,国际关系格局几经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二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 ;形成了 和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3分) 材料一:读图。 图一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示意图 图二 不结盟运动的标志 图三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表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简要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6分) 材料三:关于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许多学者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即世界上存在美国唯一一个超级大国与俄、英、法、徳、中、日等多个强国的局面。旧的国际格局已经结束,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1分)并指出这一国际关系特点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营口市普通高中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 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 历 史 试 卷 答 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5 CDADD 6-10 AAACB 11-15 CBBDC 16-20 AACDB 21-25 DAAAA 26-30 ADBD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0分) (1)图l: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分)图2: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1分) (2)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1分)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1分)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1分) (3)主要原因:(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以加1-2分,但总分不得超过5分。) 图l: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1分)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1分)。 图2:中国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1分)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1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1分)。 32.(12分) (1)辛亥革命。特点: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3分) (2)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 权力:立法权、监督权、选举权、人事任免权。(3分)(任意三点得3分) (3)同: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代议制;立法机关均为国家权力中心。(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异:材料一实行三权分立,材料二实行民主集中制。(2分) 33.(18分) (1)格局:两极对峙格局。(1分) 形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2分) (2)趋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由两极对峙走向多极化)。(2分) 原因:美苏争霸,实力相互削弱;欧共体、日本的崛起,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挑战;第三世界的崛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6分,任意三点得6分) (3)观点: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1分)。 影响: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欧盟、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发展壮大,有利于抑制美国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行径。(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6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