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苏联工业化成就显著 B.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 C.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D.“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形成 【答案】 C 17.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D.轻工业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 【答案】 B 18.以下关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小农经济的残余阻碍了农业发展 B.工业化使农业迅速摆脱了落后局面 C.大规模集体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唯一道路 D.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答案】 B 19.苏俄(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开创新的发展模式,其中有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该体制的特点包括( ) ①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运用多种所有制发展经济 ③实行指令性计划 ④按照“物质利益原则”进行利益分配 A.①②③④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 【答案】 B 20.以下对“斯大林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形成 B.是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C.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解析】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的形成,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答案】 C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执掌政权,开始对苏联进行改革。据此回答21~25题。 21.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答案】 D 22.(2010•浙江杭州文综)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解析】 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 【答案】 B 23.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相同点是( ) ①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②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③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 ④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而勃列日涅夫改革未涉及,排除含有②③的选项,答案为C。 【答案】 C 24.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 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 社会总产值4.23.31.8-2 国民收入4.33.21.0-4 劳动生产率3.33.1-3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解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苏联的经济增长率是逐年下降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1990年苏联在位总统是戈尔巴乔夫,正是其改革没有见效才导致了苏联经济的负增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