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B 8.在苏俄(苏联)实施的农业政策或措施中,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最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 )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的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答案】 B 9.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 C.都曾经产生了积极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答案】 C 10.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告诉我们( ) ①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够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③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④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11.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人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探索。这两次探索活动的共同之处有( ) 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 ②注重发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 ③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④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了斯大林体制。据此回答12~20题。 12.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总方针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展开 D.到1937年基本实现 【解析】 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A、B两项表述错误。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C项表述错误。 【答案】 D 13.(2010•江苏宿迁模拟)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粮食收不上来是富农反抗造成的。于是,斯大林采取强制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苏联采取这种粮食政策的影响不包括( ) A.为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条件 B.使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D.导致农民的积极性受挫 【解析】 违背群众意愿的做法肯定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挫,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答案】 C 14.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是在( ) A.1929年 B.1930年 C.1932年 D.1937年 【解析】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从1929年开始,到1937年底,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超过90%,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几乎占到全国播种面积的100%,由此可看出在1937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答案】 D 15.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个体经济 B.人民公社 C.集体农庄 D.私营农场 【解析】 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农业实行了集体化运动,建立了大量的集体农庄,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 【答案】 C 16.农业集体化后,苏联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斯大林称之为这是农民为工业化额外交纳的“贡税”。其严重后果是(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