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确立了浦东开发的战略部署 27.“消失的旧时光1943,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的男女约会地点放在了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上班可选择公共汽车、有轨电车、自行车、出远门可选乘飞机 D.可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28.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29.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中国人自行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 A.台湾 B.天津 C.广东 D.湖北 30.观察下列几幅图片,当时中国老百姓知道这些事件主要是通过 A.电视 B.报纸 C.电影 D.互联网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在战国,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2、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 3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率先从广东开始,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4、我国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35、中山装是在吸收中外服饰特点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在近代受到国人的喜爱。 三、文字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0分) 材料一 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畅销,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二: 据海关统计,1914年——1918年……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两减至约3 000万两,1919年更减至1 600多万两。 材料三: 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有72个……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个……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五 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摘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六 抗战期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民族资本主义又进入了一个黑暗的时代,战火连连,日本帝国主义的吞并……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松太地区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指出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这一变化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有何内在联系?(3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民族企业增多的原因。(3分) (3)结合材料六分析,为什么材料五说民族资本主义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2分) (4)在你看来,那个时代中国民族经济要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什么?(2分)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