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三中1921年现象的主要原因。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四分析其成因。 (4)新中国过渡时期,材料中的民族工业是如何获得新生的? 24.阅读下列材料 59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 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 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引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0日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 (2)“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3)“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六五”计划期间,对外开放又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 (4)“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5)“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又做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江苏省宿迁市汇文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期中复习试卷四(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BAABD DADAC BCCCC ABDBC 材料题: 21.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2分)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2分)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其出现的原因。((2分) (2)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分) (3)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非常脆弱,自耕农常因水旱灾害或急政暴敛而破产。(4分) 22. (1)①为了获取亚洲的黄金,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②《马可•波罗游记》吸引着西欧商人到亚洲经商进行香料贸易。③基督教会为了传教。 (2)①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②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3)①美洲: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东印度: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影响:①欧洲的商人、殖民者在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②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23、(1)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大规模实践的开端。(3分。任答三点即可) (2)辛亥革命的鼓舞;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3分) (3)历史现象: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原因:抗战期间,国统区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和国家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2分)。 (4)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2分)。 24.(1)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2分)(2)“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2分)(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扩大企业自主权。(1分)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力。(1分)开放沿海14个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2分)(4)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标准问题。(1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5)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学生只要任意答出一条则得10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