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一历史同步检测题:高考试题考点专题汇编(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23.(2009年江苏高考11题)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和维和行动无关。维和行动是由联合国采取某种军事行动,为通过其他政治、外交途径最终解决争 端创造条件,或是监督落实已达成的协议。维和行动大致分为两大类:部署观察团和派驻维和部队,故③错误。
    24.(2009年海南高考23题)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
    A 苏联已经解体 B 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C 中美关系好转 D 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答案】B
    【点拨】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和苏联政局动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邓小平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是为了减少国际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5.(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17题)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
    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 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点拨】1943年初,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应排除1955年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1953年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
    26.(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22题)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点拨】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可以排除③;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与美国没有关系,排除①,故选B项。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且为不定项,故需要逐条判断,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与美国无关,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是1949年。70年代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从越南撤军,访华并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故选B.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
    27.(2009年广东高考27题)(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问题:
    (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6分)
    (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揣摩了哪些纲领和政策?(4分)
    (3)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分)
    【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6分)
    (2)农民阶级:《天朝天亩制度》。(1分)资产阶级:平均地权。(1分)无产阶级: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3)重返联合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等(4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点拨】
    第一问,首先要理解梦想的含义,“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就是近代中国独立自主、民主富强的革命任务。其次要清楚中国社会各阶级应该包括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等。第二问注意提示时间——“近现代”。第三问回顾教材和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28.(2010高考安徽文综36题)(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分)
    【答案】
    (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
    【点拨】
    本题以外交为切入点,时间跨度比较大,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本题的材料在解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第二问,有两小问清朝官员态度的变化以及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问,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两个小问,可以分解为,以上三则材料各反映的对外关系特点以及成因是是什么。因此在解答大题的时候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难懂问题通俗化,进而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