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诸侯耕于东郊”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这主要表明(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籍千亩”、“耕”、“蚕”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统治者对农桑的重视,对“百姓”、“民”的关心重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结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2: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3:(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请回答: (1)从材料1看,雍正帝对待农业与工商业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2)材料2和材料3揭示了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1回答,特别注意分清雍正帝的主要观点和理由。第(2)问依据材料2、3归纳揭示的社会现象,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1)态度:以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主张重本抑末。根据: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所以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务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2)现象: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课以重税;大量资本投向土地。影响: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加剧了土地兼并;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附:课内答疑站 探究与思考(教材P23) 1.经济基础:“重农抑商”政策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重商主义政策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 社会后果:“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一大障碍;重商主义政策促进了西欧各国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闭关锁国”政策暂时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但是却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的落伍与被动挨打。 3.(1)“重农抑商”。 (2)“大户”即早期资本家;“小户”即早期工人。雇佣被雇佣的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经济形态。 (3)“末利”。“厚本抑末”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形态的成长,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