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2011•衢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在“新政”第一阶段,劳工的真正困难远未得到解决。1935年全国就业工人虽比1933年多了400万,但失业者仍达900万之多。从1933年起,工人依靠罢工手段,以进一步捍卫自己的切身利益。1934年,全美各地罢工持续不断,并以要求承认工会为主要目的。罢工打破了行业的界限,深入到过去很少发生罢工的诸如汽车工业、纺织工业等大批量生产的工业部门。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罗斯福和他的新政:战争开设了工厂,创造了工作机会,从而结束了大萧条的噩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罗斯福清楚地懂得,“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或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问题? 罗斯福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结束美国“大萧条的噩梦”的?(6分) (3)材料三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4分)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看出劳工的困难问题、工人罢工问题。后一问根据所学知识相对应地回答;第(2)问由材料二看出战争开设了工厂,并创造了就业机会。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由“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应当保留”看出新政的实质。 答案: (1)反映的问题: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阶段并没有真正解决劳工问题,失业问题依旧严重,各地罢工持续并不断扩大。 解决措施:①继续兴办公共工程,开展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②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10分) (2)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美国开设了大量工厂,为工人创造了工作机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经济迅速发展。(6分) (3)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4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诞生……面对30年代初整个西方世界大萧条的局面,凯恩斯主张抛弃西方传统经济理论,改用货币调节的手段来维持经济稳定,同时用政府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发展,解决失业问题。 材料二 下图反映了美国二战后经济发展的轨迹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为医治生产停滞,政府降低利率、放宽信贷,却加剧了通货膨胀;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被迫人为地放慢经济增长步伐,却又使生产停滞、经济恶化……1979年4月到1982年12月,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失业率达到10.8%,失业人口数达到1 200万。 材料四 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供给学派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经济便会随之出现稳定增长。该学派主张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能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结合材料一说明这一变化的实质。(6分) (3)根据材料四,与凯恩斯主义相比,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提出哪些不同主张?结合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政策,说明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主要影响。(8分) 解析: 本题围绕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应结合材料概括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内容,第(2)问应从凯恩斯主义失灵方面分析。第(3)问要注意比较货币主张,供给派的主要主张。 答案: (1)背景: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内容:用货币调节来稳定经济;用政府行政干预影响经济发展,解决失业问题。(6分) (2)变化:从经济发展迅速到陷入滞胀。实质:凯恩斯主义失灵。(6分) (3)不同:两派都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货币学派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供给学派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投资和工作积极性。影响:通过降低税率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美国经济走出滞胀,开始持续发展。(8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