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D 15.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斯大林模式 B.苏联政局的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行私有化,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允许私有,政治上实行民主化改革,故选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4分,第17题16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三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 材料四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材料一中的经济政策是为了应付什么问题而实行的?这一政策是由哪位领导人提出的?这一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6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政策?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农民反对的这一制度后来被什么制度取代?(6分) (3)材料三中所指的“经济政策”后来被哪种经济政策取代?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 (4)材料四中提到“苏联的办法”,其基本做法如何?这样的办法是哪位领导人提出的?(6分) 解析: 第(1)问较为简单,依据材料中“抛弃了……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等信息即可得出经济政策是为了应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2)问根据材料中农民对苏维埃的不满和余粮征集额的增加等信息可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他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3)问先明确后来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再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21年春天”即可作答;第(4)问需要高度概括材料,提炼出关键信息,注意语言的简练。 答案: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6分)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6分) (3)新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6分) (4)剥夺农业,发展工业。斯大林。(6分) 17.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一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二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的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10分) 解析: 第(1)问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第(2)问应从戈尔巴乔夫改革由经济领域的改革转向政治领域的改革,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答案: (1)赫鲁晓夫改革: ①积极作用: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②不足之处: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6分) (2)戈尔巴乔夫面对经济改革措施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①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联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②戈尔巴乔夫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引起苏共党内一些高级干部的不满,出现了“八一九”事件。 ③“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10分) (责任编辑:admin) |